首 页 > 名家风采

释仁炟:儒家与佛家是相通的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8113

释仁炟

 

■ 释仁炟
□ 本刊记者

 

    编者按:至本文刊出,年届七旬的正觉寺监院仁炟法师,依然行进在朝拜安徽九华山的路途上。朝山,是高僧大德降伏自心恭高我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种极其艰难的修行方式,非毅力、体力皆有保障者而不能为之。

 

    仁炟法师说:“佛教申明因果、主张和合、不争不贪、化解矛盾,利于和谐,宁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实际上这是佛教大智大勇的一种表现,这不是悲观的,更不是厌世、遁世的。”


□:仁炟法师,您的朝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您觉得它的意义在哪里?

 

■:朝山本质上是一种修行。三步一叩首,这一步是一大步,不是小步。2005年我朝拜五台山,今年又开始朝拜九华山。在我看来,朝山首先可以洗涤心灵尘垢,磨练身心,忏悔业障,降伏自心的恭高我慢,从而可以使修行进步得快一些,这是从修行角度讲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所思、所言、所行。另外,朝山的过程,也是弘扬佛法的过程。朝山路上,可以影响好多的信众,这对帮助他们去除贪念、净化心灵也是有益的。在这个社会中,如果可以修一次行,无疑会使自己的欲望有所收敛。第三,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贪欲引起的。修行可以使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起到净化心灵,安定社会的作用。

 

□:我们去香港拜访饶宗颐先生时,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面,看到了饶宗颐先生题写的四个字:“慈、悲、喜、舍”,这是不是我们佛家修行的一个方向呢?

 

■: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是圣心也是凡心。修行,本身就是修凡心。从精进的角度讲,所谓慈是予乐,所谓悲是拔苦,将众生从苦难中救拔出来,给他们快乐,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喜、舍呢,就是看到众生离苦得乐,自心快乐,然后把快乐再舍给一切众生,乃至生命。这是简单的说。

 

□:今天,许多人对佛教存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佛教让人消极遁世,逃避现实,对社会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对此,您又作何回应?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教与世无争、忍辱随缘,所以好些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申明因果、主张和合、不争不贪、化解矛盾,利于和谐,宁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实际上这是佛教大智大勇的一种表现,这不是悲观的,更不是厌世、遁世的。比如虚云老和尚,他从48岁开始朝山,从普陀山到五台山,走了三年半。途中,有个顽皮的小孩子,他要求虚云老和尚从胯下爬过。虚云老和尚就从小孩子的胯下爬了过去,你说虚云老和尚打不过小孩子吗,你说虚云老和尚是懦弱吗?这其实正是虚云老和尚的大智慧,这是大智大勇的体现。

 

另外,从佛教的角度看,如是因,如是果,一切事情都不离因果。平常我们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种恶因,不愿与别人发生争斗。因为发生争斗,就要种下恶因,将来会受到恶报。对于修行的人而言,他知道因果报应,所以不敢胡作非为。而对于不曾修行的人而言,因为它不知道因果报应,所以他会胡作非为。许多人,等到某一天恶报来了才后悔,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