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孔庙内的四配十二哲
来源:本站 | 2012-02-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0931
 

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 (1267),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十二哲是: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十二哲其等级较四配为低,哲,即贤哲的意思。唐开元八年(720),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定十哲配享。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固定下来。

 

 

颜回 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论语。雍也》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正是严格依照“仁”与“礼”的要求而身体力行的。颜回对孔子视之若父,称言:“子在,回如何敢死”。孔子对颜回亦引以为是唯一的同道,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回死时,孔子失声恸哭,大喊“天丧予”

 

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故自三国魏正始元年(240)祭孔时,首以他为配享,并开配享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被封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被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封为“复圣”。

 

曾参 字子舆,孔子弟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到莒国去谋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最终成为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诌笑”,并具勇敢精神。他特重孝行,认为“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作《孝经》,又有《大学》十篇。唐总章元年 (668),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封为“成伯”。宋正和元年 (1111), 封为“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 (1530),封为“宗圣”。

 

孔伋   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他不到4岁时,孔子就去世了。相传孔伋受业于曾参,曾为鲁缪公师。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又返回鲁国。他发挥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

 

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封为“述圣”。

 

孟子 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异常酷烈之时,为“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他聚众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授徒、著述。传所授徒数百人。

 

在哲学上,他提出“性善论”,即人人生来皆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良知”和“良能”,但又强调后天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一个对后儒、特别是对宋儒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

 

在政治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群起推翻暴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薄赋税、省刑法,使民安居乐业,接受儒家文化,反对诸侯间的武力兼并。

 

在理论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本来就善的人性,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养成天地之间一股“浩然之气”。

 

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封为“亚圣”。

 

    十二哲是: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十二哲其等级较四配为低,哲,即贤哲的意思。唐开元八年(720),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定十哲配享。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固定下来。

 

   闵损 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闵损为人特孝,他兄弟二人曾受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妻,闵损却为其说情:“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始留其母,后母被其感悟后,待闵损兄弟亦如亲生之二子。故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诏为“十哲”之一,配祀于孔庙。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雍 字仲弓,出身微贱,却品学兼优,器识开阔,以会学著称,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又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其父虽身贱而行恶,却不能掩遮其子之德,自当见用于世。冉雍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即欲知贤才而举之。荀子于《非十二子》、《儒效》等篇,言及仲尼、仲弓为“大儒”,为“圣人”。唐开元八年(720),诏为“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端木赐 字子贡,家境富有,青年时即以经商著称。后拜孔子为师,但经常离开孔子去从事政治活动和经营商业。后死于齐国。端木赐性敏达,利口巧辞,博闻强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辩人也,丘弗如也”,为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的佼佼者。对于孔子的思想学说,子贡极力追求。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自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事亦欲无加诸人”,追求“博识于民而能济众”之仁德。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必“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 之仁者。”又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对外交谈判特别感兴趣,以“使于两国之间”为志向,《左传》中记载了他在鲁哀公时期,多次代表孔子或鲁国“之楚”、“之吴”“之齐”从事外交活动取得成功的事例。在经商活动中也大获成功,以致于“家累千金”、“富比陶朱”。他积极宣传孔子及其学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和孔子的师生之谊超过了一般门人,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 3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复守墓三年。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子贡还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

 

仲由 字子路,出身微贱,家境贫寒,性格粗野,尚勇力,善政事。曾以勇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后即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特别肯定了子路明决果断之才。仲由性格果敢直爽,敢于当面提出对老师孔子的意见,可称得上是豁达卤莽,为人勇武。仲由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任蒲邑大夫,其政绩受到“孔子三称其善”。他信守诺言,忠于职守,见义勇为,闻过则喜,特别是具有亲亲尽孝,扶弱济贫的思想行动,深得孔子的肯定。仲由政治思想坚定明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后来他参与卫国废立之乱,战击断缨,自言:“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卜商 字子夏,家境贫寒,从孔子学后,曾为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他熟悉古代文献,为孔子四科十哲文学科高足。卜商以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着于《礼》。曾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学以致其道”。孔子说他:“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得则大事不成。”孔子死后,曾去卫国,为卫灵公做事,后又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影响很大。相传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门下。魏文侯亲自向他问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增谥为“东阿公”(一作“河东公”),后又改谥为“魏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有若 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较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不失其,亦可宗也”等主张。《论语》中,所有记事记言,只有孔子弟子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可见,有若曾受到特别的尊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由“先贤”行列,升入“十二哲”之一。

 

冉耕 春秋后期鲁国人,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颜回、闵子骞、仲弓并列。唐开元八年(720),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宰予 春秋后期鲁国人,以善长言语而著称。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他常被孔子派遣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年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临菑公”,后又改封“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求 春秋后期鲁国人,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之一。他还善于理财,孔子曾称赞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他被追封为“余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为“彭城公”,后又改为“余公”。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言偃 字子游,春秋末期吴人(一说鲁人)。言偃以文学著称,与卜商同列文学科。孔门习礼者,以子游最着。唐开元八年(720),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颛孙师 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人。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学于孔子门下后,成为闻名天下之士,并收徒授经,定居于陈国。他性格偏激,交友广泛,不拘小节,勇武过人。他尊崇孔子,敏学好问,力求博古通今,闻达于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封为“宛丘侯”,尊为“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朱熹 是儒学的重建者,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会众说而折其中。主张用天命之主宰气质之性,存天理,灭人欲。注重“持敬”的涵养功夫,居敬穷理,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其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死后,谥号“文公”。南宋淳佑元年(1241)从祀于孔庙。清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责任编辑:cassie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