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南京夫子庙 > 特色当地

江南贡院号舍间数超故宫
来源:扬子网 | 2011-04-2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027

明远楼全貌

 

    现今,高考已成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而其实,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我国就有了通过考试“分科取士”的做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科举”,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就是位于夫子庙西北的江南贡院。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翁同龢、张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江南贡院见证了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衰与终结。有专家认为,古代和近代南京的兴盛,就是因为有了江南贡院的缘故。


    ■历史变迁


    考场规模曾居全国之冠:贡院历史800多年占科举史一半还多
  

    江南贡院是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创建的,距今已有800多年。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则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唐朝时得到了完善。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当时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赞颂之词。应该说,科举是古代最公平的“选官”制度。


  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先生对记者说,有人将南京的繁华归于六朝古都或青楼文化,其实都不对,江南贡院的科考才是南京繁荣的渊源。


    从历史延续角度来看,虽然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由于封建帝王的狭隘和短视,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会给南京带来大破坏甚至大浩劫,如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军攻入台城灭亡了陈朝,随后有意识地实行抑制江南的政策,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作耕地,以防止被人占领后继续称帝。隋、唐二代全国统一后,六朝都城降为镇江润洲管辖的属县。对此,周道祥先生形象地将其称为“爷爷交给孙子管”。


    贡院考试号舍曾有20644间


    周道祥馆长介绍说,江南贡院是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的,当时叫建康贡院,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若遇考生增多时,还要借用寺庙的场地举行考试。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科举考试就在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显得过于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犯臣纪纲的府邸,及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抵奇望街(今建康路)。

 

    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其建筑物总数达20000多间,是排在第二位共有9000多间的顺天贡院的两倍。而且从数量上也超过号称“9999间半”的北京故宫。因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有宫殿万间,因此人间的皇宫不敢僭越,再多也只称“9999间半”。
  

    遗址建起中国唯一科举博物馆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根据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停止科举。民国初期在“拆贡院、辟市场”的倡议下,江南贡院除保留下约3万平方米的中心建筑“供后人观瞻”外,其余部分被辟为“商肆闹市”。

 

    1927年北阀战争胜利后,贡院被保留部分作为南京市总工会所在地;蒋介石“4•12政变”后,这里改作民国南京市政府所在地;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汪伪政权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后,这里成为南京市中医院所在地。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已成为南京市中医院的江南贡院保留部分,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成立了我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影响深远


    夫子庙因它繁华:青楼业兴盛不能带动夫子庙


    此前普遍有人认为,是夫子庙带动了南京的发展和繁荣。对此,周道祥先生表示,我国古代一直将儒学作为正统的思想文化,因此各地都有俗称夫子庙的孔庙,全国至少有两三千处孔庙。纵观全国的孔庙,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庙,都没有能起到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夫子庙因是庙市合一,近代以来影响很大,但它也是因为有了奔江南贡院而来的巨大人流才热闹起来的。


    至于说青楼文化带来南京的繁华,那更是本末倒置,因为南京历史上虽不乏风月场所,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青楼人物出现在明末清初,不可能带动早期南京的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相反,倒是科举考试造就的人员大流动和经济繁荣,让一些骄奢淫逸的豪门富族促成了夫子庙青楼业的空前发展,虽然反过来对南京的畸形消费有所影响,但它是“果”而不是“因”。


    三年一大考:南京流动人口激增
  

    对于自己提出的观点,周道祥馆长提出一组数字作为支撑的依据。他说,即使到明代南京成为明王朝的首都,南京的人口也不过100多万,而每次因科举考试而增加的流动人口,已接近甚至超过当地的城市人口,这在交通和物流业不发达的当时,可谓奇观,而这正是带动南京空前繁华的原因。


  江南贡院三年一大考,每次开考前需要提前一年准备,如修缮考试用的上万个号舍、为应试考生提供各类服务,为了应对考试动用的相关人员大约需要10万人。而直接参加科考的有2万多人,当时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天大的事情,不仅是自己家而且是整个家族甚至一个地区的荣耀,所以无论贫富都有人送考,一般是一个考生有10个人左右陪送,有的甚至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出动,当年陈独秀从合肥到南京应试,就是由其大哥带了十多个人送到南京的。照此比例计算,陪考者约有20万人。
  

    赶考携货物免税:明清南京是物价“低谷”


    当时还有一个特珠的规定,即圣谕“凡举子赴京应试,沿途关卡免验放行”,也就是说对考生携带的行李物品等免于检查。
千万不要小看这条规定,当时朝廷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经商课以重税,而课税的环节就在流通领域。因此,善于算计的商人,就把长途贩运的货物,装在载有考生的船上或车队里,沿途经过关卡时,凭官府发给考生的那面“奉旨赶考”的杏黄旗,即可顺利过关,偷漏关税。所以,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被这些商人以免费提供交通和食宿费用所利用。由此算来,包租船队、车队借考生“免税”旗“闯关”的老板和伙计,也应不下20万人。

 

    由于来自全国的商人将各地的“免税”货物运到南京,使南京的物价水平低于周边甚至全国各地的城市,低廉的物价又吸引各地的小商贩前来,这些到南京“吃批发”的小贩,也是数以万计。而陪伴考生到南京的富家子弟中,许多人都会到灯红酒绿的夫子庙等地寻花问柳潇洒一番;而那些家境贫寒的陪考者,不少都是会厨艺、手艺等技能的,他们到南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自己劳动挣钱供考生顺利完成科考,这又带来各技艺的交流。

 

    此外,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促成了秦淮小吃等南京饮食文化发展,为外地客人提供食宿等服务促进南京的文化、艺术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歡歡 刘真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