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柳州文庙 > 最新资讯

嘉宾谈文庙:续龙城文脉 立精神归宿
来源:柳州晚报 | 2010-09-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656

 

 

    2010年的9月28日,菊黄柑香,这一天是孔夫子2561岁生日。柳州终结连日的阴雨,倏然放晴的柳江河畔,儒风习习。中国柳州重建文庙落成典礼暨2010柳州祭孔大典上的雅乐,沁入各级各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孔子后裔、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文庙的代表,柳州籍的文化界名人心里,与不断向前的柳州人一起,共同见证文化柳州建设的盛举。文庙的重建,拨动了柳州人“文以载道,以文兴城”,让优秀的中华文明温润柳州城市气质的那根心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山水工业柳州,历史文化名城,无文何以兴柳?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大赞柳州文庙重建乃广西文化界的一大幸事与盛事,文庙曾是柳州文脉的起点。作为广西第一个获得“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城市,工业柳州重建文庙,是柳州向世界宣传文脉兴盛发出的宏大声音。重建的文庙,将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文化灵魂唤醒,将成为传承弘扬儒家思想的现代“学堂”。

 

    柳州文庙落成,宛若一颗从浩瀚天空移至柳江畔的明珠。无论远观还是近赏,眺望还是仰视,除了那坚定浓重的孔庙文化不变,其内涵却能延伸无穷,而建筑艺术的美感更是移步换景。马士平,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造法理研究所所长,也是柳州文庙设计方的代表,柳州文庙落成之日,他成了众人合影的首选对象。对于马士平而言,乐于与他人合影不仅是设计作品建成,更重要的是饱含儒家文化的柳州文庙依山傍水,与柳州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柳州、文庙两者互映互衬,相得益彰。

 

    马士平说,柳州文庙在设计之初选址就很讲究,背依登台山、对望驾鹤山、临江建筑、主体建筑都在东北至西南方一条线上,一气呵成,既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味,又展示出非凡的气势。他说,文庙建筑中第一道屏风是“仰圣门”,也称“万仞宫墙”,是形容孔子的学问深厚博大,也体现了后人对孔子的尊仰。而柳州文庙建筑的第一道屏风看起来就是靠近水南路的“棂星门”,那“万仞宫墙”在何处?柳州文庙的“万仞宫墙”就是驾鹤山,以天然的山体为墙,更体现了柳州文庙的文化内涵。马士平说,从落成的柳州文庙来看,完全达到了最初设计的效果,柳州的建设速度也让他很赞赏。柳州文庙不是建设得来的,而是柳州本就应该拥有的。

 

    柳州文庙在秉承曲阜孔庙的传统设计外,很有地方特色。市政协文史专家陈铁生细数一二,充满自豪。柳州文庙环境依山傍水,其钟灵毓秀全国少有。而大成殿内“井”式天井是设计中添入的现代思维,既有天地相通之意,架空的天井又令大殿光线透亮,为殿中端坐的孔子圣像及“四配”“十二哲”洒下庄严的光辉。人说治世而学儒,儒学追求的“和而不同”和谐大社会。陈铁生有感于儒家文化代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世界认可,具有普世价值。柳州重建文庙,是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文化盛举。

 

    孔子儒学的德治、仁爱、修身、文教等方面的思想精髓,其价值内核暗合着现代人追求的精神归宿实质。“重建柳州文庙”文史工作组专家徐海生寄望文庙成为柳州人涤荡心灵、回归本性的精神归宿。试想,在气势恢弘的文庙里拜祭孔子后,出殿放眼鸟瞰奔腾不息的柳江以及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莘莘学子有感于家乡之美丽,会顿生以己之力图谋学业有成,为家乡效力的心智勃发的冲劲。则文庙作为城市文化地标,激励学子甚至每一个普通人好思、好学,追求知识更新的源动力的使命已达。

 

    柳州市文化名人孙代文认为,重建文庙,是恢复文化依存、提升城市品位,以先进文化立市的文化盛事。按照古代文庙庙学合一的规制,柳州文庙的实用面涵盖广泛,除作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日常性教育的固定平台,如可作为学生举行开笔(启蒙)礼、成年礼等传统仪式的场所外,诗词歌赋、楹联谜语等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可囊括其中,甚至可成为职业道德培训场所,成为弘扬传统的一块宝地。

 

    随着“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名片在全国叫响,市旅游局局长叶青松看好由文庙之兴加热“百里柳江”旅游,以及以挖掘城市深层次文化内核为目的由此蔓延至全市及各县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游览线。文庙兴之于柳江河畔,为“百里柳江”旅游产品在层出不穷连绵不断的刘三姐文化、奇石文化、山水文化诸多元素之余,又添另一层浑厚文气与儒风,令旅游产品内质深化及丰富,必令市民流连再三,外人恋恋忘返。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