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建水文庙 > 传奇历史

建水文庙:伟大人格的圣地
来源:本网 | 2011-04-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976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境内,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为临安广西道宣抚所张立道所建,这是《元史•张立道传》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元代云南继中庆路(今昆明市)庙学后,与大理庙学同时建立的第二所庙学,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全国、州、县三级的文庙总数明代为1560所,清代约1867所,而建水文庙不仅以占地面积广阔(114亩),建筑规模宏大(在全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被列为全国第二大文庙及最大的地方性文庙,更以其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景观和儒学内涵,构成了如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伟大人格的圣地”,而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观光游览者到此参观、考察。

 

    经专家、学者考证,建水文庙的兴起,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政治因素而言。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灭大理国后,为加强对滇南地区的控制,在加强军事威慑的同时,采用蒙古部族军事组织形式,设立万户、千户所,由地方民族酋长担任首领。尤其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设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于建水城后,以此为中心,立军屯,设驿路,置马站,建文庙,办庙学,开启了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交流的帷幕。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廷为完全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对地方各族势力采取了“招抚”、“羁縻”政策,对“率土归附”的各族首领授予了世袭职务。清代开始,封建统治者为使其统治更加牢固,设州置县,废除土官制度,实施改土归流。但由于改土归流不彻底,封建制与封建领主制的格局依然并存。

 

    其次,从经济背景来看。明代初期,建水除军屯外,还有大量汉族移民入滇屯田。汉族人口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营造技术和耕作技术,大片沃野得到开发,还兴修了水利。农业的发展,致使商业兴起,形成了许多固定、半固定的市场。这时的建水,物产丰富,“铜锡诸矿展转四方,商贾辐辏”。富庶繁荣,民间称为“金临安,银大理”。

 

    再次,从文化背景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文庙作为推崇这一思想的载体,不仅数十次得到维修保护,而且庙学合一,使教化功能更为突出。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濡染,“临安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

 

    正是上述的历史背景,建水文庙越盖越大,装饰越来越精美,形成了一殿、一阁、两庑、四门、五祠、八坊的建筑格局,加上庙学的开办和祭孔活动的举行,建水文庙最终成为一座建筑规模庞大的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殿堂。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