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儒家文化是推动古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力量
来源:光明网 | 2018-09-1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613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表示,科学精神不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华文化本身不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

 

  对孔孟思想的解读,以及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在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运用的阐述,说明儒家思想并不是本质上反科学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的科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孙小淳解释说,中国古代科学在知识创造上表现出来的“诗性”思维,在科学运用上表现出来的“礼性”实践,说明儒家文化是推动古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不能简单地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封建迷信”,而是要视之为描述和认识世界的根本宇宙图式,为古代科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对于科学的创造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这样历史地看儒家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我们才能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客观的认识,才能意识到文化包容的重要性。因为在任何一种文化传统中,都包含着科学创造的力量。 ”

 

  儒家经典多涉科学,例如在《尚书尧典》中提到,观象授时。历象日月星辰,以授民时。《周易·系辞传》中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国的儒家政治理想,对古代科学是起促进作用的。孙小淳认为,中华文化中“诗性”的思维、“礼性”的目的、“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华文化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仍然可以启发当代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不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华文化本身不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

 

  “中华文化中“诗性”的思维、“礼性”的目的、“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华文化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仍然可以启发当代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不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华文化本身不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 孙小淳说。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