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庆典民俗标签 > 节庆

中秋节: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长江商报 | 2011-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238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具有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团圆”是华夏民族血液中的文化音符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

 

    月的团圆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无论你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望月”是当下最强大的经济载体

   

    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的家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宏大气势,中国人的思亲图腾也从单一的吃“月饼”逐步演化为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庆典活动。丰富的庆典活动,打造出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团圆的凝聚磁力。

 

    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圆经济”,有了这个强大的经济载体,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经济辐射、文化传播的功能。

 

    中秋节在儒家文化的渗透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渐渐地淡去。月色的朦胧、娇美引发历代文人雅士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恰恰成为天涯海角的游子们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客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

 

    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使文化第一次从艺术家独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众,为市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日“探亲经济”,这也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秋团圆经济。把文化融入到经济之中,以强大的经济为载体,增强儒家文化辐射能力,使中国儒家文化呈现出的短暂繁荣景象,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文化承载着中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强大综合国力,影响着世界,改变了东方。

 

    不同的地区 同一个中秋节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南方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稻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橘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北方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