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太原文庙 > 传奇历史

张之洞与文庙巷
来源:摘自《古城衢陌》 | 2011-06-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991

   

      清光绪时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

 

    说起张之洞,每一个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清末洋务派的首领之一,是“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的倡导者。但是,也许还有一些人,主要是生活在太原的人,对他在光绪十年(1884年)之前,任山西巡抚驻节太原时曾亲自选址重修被洪水冲毁的文庙。

 

    文庙巷是一条小街 ,因巷中有古老的文庙而得名 。此巷东起新城西街,西至上官巷,另一街口则达崇善寺街,走向很不规则,是为太原街巷中走向奇特的一例。但是,就在这条弯弯曲曲、长不足四百米、宽仅九米的小巷深处,荟萃着太原的古老传统民宅建筑——四合院以及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和全省最高层次的文物考古单位,构成它别具一格的街巷风貌和古色古香的特色。

   

    太原府城之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带,规模虽壮观,但远不及今文庙。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遂在原崇山寺的废墟( 今文庙址 )之上,大兴土木,新建文庙,文庙巷之名称亦得于此时。

 

    据说,光绪七年,文庙被水冲圯后,府城缙绅学土,无不为之大惧,以为天降凶示于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巡抚张之洞,请巡抚大人定夺。当时张之洞就任抚台不久,为稳定太原文人之心,便决心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文庙 。他亲自选址于同治年间焚毁的崇善寺废墟之地 ,并倡导省城集资。在他的积极提倡下,没有动用公款,很快便建起一座规模宏伟的新文庙。

   

    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较之原庙更为恢宏 、庄重 、婉雅、俊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文庙的功用,由奉祀孔圣人逐渐发生了演变,到1920年,文庙改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27年又易名为“山西省民众教育馆”。在这一期间,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作了“古代礼物乐器陈列室”;威严肃穆的大成门,成了“礼堂讲演厅”。其它殿宇或为阅览室,或为书库,或为其它活动室和陈列室。太原沦陷之后,伪太原市政府,又把它更名为“山西省新民教育馆”。新中国诞生后,于1951年,将一大批劫后余生的文物,收藏于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山西省博物馆”。

   

    建国近五十年来,新生的文庙——山西省博物馆本部,在旧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如今已是一个收藏和保管有陶器、青铜器、雕塑、书画等 9万余件文物、陈列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经专家初步鉴定:馆藏的诸多文物中,一级文物四百余件,二级文物六百余件,三级文物五千余件。其中,不少物器是国内现存的稀世珍品。这些丰富的、珍贵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山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了使这些文物,古为今用,服务于现实,山西省博物馆本部,利用原文庙的旧有建筑,以历史分期为界,开辟了“山西古代史”、“山西近代史”、“山西革命史”三个大型陈列室,展出了山西省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种文物,揭示了汾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