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祭祀礼乐标签 > 传统活动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组图)
来源:解放日报 | 2014-11-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815

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与实践点标志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

 

文庙里的幸福实践课

 

 

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与实践点标志

 

  本报记者 龚丹韵

 

  礼乐声起,八音齐备。48名身着传统佾生服装的敬业初级中学学生,在上海文庙大成殿前,优雅庄重地表演新编孔子乐舞,向先贤传递尊重和敬意。

 

  这一天,由黄浦区文明办、黄浦区教育局、黄浦区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中小学海派文化实践与体验活动”也拉开序幕。孔子乐舞只是其中的一环。古老的文庙化身学堂,黄浦区中小学的中华传统文化“微课程”同时开讲。

一本有趣的护照

 

  活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初的构想,源于“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有一本有趣的护照,护照中涵盖了黄浦区域内外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比如“一大”会址、上海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团中央机关旧址、三山会馆、外滩历史纪念馆、叙友茶庄等等。

 

  一年的时间内,学生们根据这本护照“按图索骥”,走访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基地,去逛逛这些推荐的文化场馆。每一个场馆,护照里不仅有详细的基地内 容信息,还附上了“二维码”和“活动任务单”的提示。比如在考察孙中山故居时,会建议学生们先参观二楼展厅的《实业计划》电子沙盘,然后完成由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制作的学习任务单(后面还附上一些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同时还特意留有几个空白页,鼓励学生用文字或照片,把参观 中的感悟和发现记录下来。每考察完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基地的工作人员会为学生敲上一个特色章,记载学生自己的实践经历。

 

  “上海文庙”是2014年新加入护照的内容。老师们琢磨着,学生们去文庙究竟体验什么?显然不是鼓励大家去文庙周边的小商铺逛街。那么这片有700 多年历史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一个想法这样产生了:不如就在文庙搞一次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作为黄浦区“文文明明幸福行” 系列中的一项内容。

 

  在碑刻前学《论语》

 

  文庙的活动策划做起来并不简单。结合文庙本身的特点来设计课程,是一大亮点,也是难点。为此,黄浦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承办微课学校的老师们去了文庙很多次,不断与工作人员沟通,试图最大限度利用好文庙的资源,呈现出一堂堂生动的实践活动。

 

  比如说,文庙的大成殿,它的东、西、北三面壁间,安置了全本《论语》碑刻。正中设置了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颜子、曾子“三圣像”。东侧是编钟;西侧是大鼓;大成殿前梁上置有“万世师表”匾额;其下露台有“孔子佩剑铜像”一尊;东南角有“大成钟”一口。

 

  面对《论语》碑刻和如此浓郁的古典氛围,老师们顿时有了灵感,策划活动时,把《论语》点读课程放在了大成殿。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授课老师还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拿着照明物,在碑刻上寻找课文上的《论语》词句,授课别有意境。

 

  又比如说,文庙的听雨轩。“秋阴不散霜正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听雨轩三面临湖,环境优雅、富有诗意,老师们想到在这里策划“茶文化”的交流课程,恰到好处。黄浦区回民小学承办了这堂茶艺课,他们用优美简洁的童谣配以独特的形体动作,演绎传统茶文化的茶操。

 

  最后经过策划决定设置这样几节体验课程:大成殿的《论语》点读,听雨轩的 《礼乐小茶人》《杞菊延年敬老茶》,尊经阁前回廊的《石言石语》,明伦堂前回廊的《墨香古训弟子规》,明伦堂的《三省吾身》,儒学署前的《印家壶艺》等等。

 

  走进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乐舞表演结束以后,文庙的飞檐下、亭台内、回廊间,300多人开始了活动体验。

 

  大成殿内,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们,跟随语文老师逐字逐句,细心研读《论语》;明伦堂中,几案一字排开,敬业中学的同学们细品国学启蒙 经典《三字经》的精妙;堂前回廊中,清华中学师生凝神提笔书写《弟子规》,感受翰墨书香;儒学署里,中山学校搬来了《印象壶艺》课程,学生运用釉上新彩颜 料在瓷盘上进行书画练习。

 

  一群梳着发髻、身着褂衫的“小童子”们,出现在尊经阁前,他们面向灵璧石,跟随老师学习制作山石盆景,感受人文意境;活动时期,正逢重阳将至,回民小学的孩子们,在听雨轩内手捧盖碗杯,为师长奉上枸杞菊延年敬老茶,体验独特的茶礼,感受古人儒雅的风韵……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活动体验课程,并不单单有学生和老师参与,还有附近的社区居民共同加入。比如明伦堂前的书法课程,与上海书法家协会合作,采 取老少结对的方法,听雨轩的敬茶活动同样如此。老年大学的老人们与学生一起参与微课程互动。老老少少的欢笑声,让当天的文庙别具趣意。

 

  大成门广场上,展示了甲骨文拓片、珠编、灯彩、泥塑、布艺……每一位亲身参与的市民都能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和意味。

 

  活动策划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课程的重点,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复活一种生活场景。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生活教育三者结合。而文庙的活动恰恰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

 

  活动的最后环节,所有人相聚在大成殿前的“心愿树”下。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心形的“心愿卡”,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各种心愿和祝福,最后系在树上。

 

  微风摇摆中,大成殿的心愿树,挂满了孩子们五彩斑斓的幸福祈愿。

 

  和文文明明一路行

 

  文庙的活动已经结束,但是黄浦区“文文明明幸福行”的工程还在继续。自2013年起,黄浦区就开启了“文文明明幸福行—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 年行动”,代言者是两个卡通人物“文文”和“明明”,以“责任”为关键词,“幸福”为主目标,鼓励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幸 福,感知幸福;分享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践行幸福。”

 

  至今,已经举办过“幸福我来画”、“幸福我来写”、“幸福随手拍”、“幸福足迹”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还有“家庭幸福小使者”、“校园幸福小使者”的评选。

 
  为了符合学生们的喜好,所有活动都同时通过主题网页和移动客户端,共同进行。网络的加入,让全区师生在假期中依然能够“亲密接触”,而且也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有了更多触动和领悟。

 

  在“文文明明幸福行”的主题网站上,超过3.7万条记录,是学生们以“幸福”为主题的绘画、照片、足迹和感悟。“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随手就能实现梦想”的理念,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幸福活动和计划。”相关负责老师说,“德育是个长期工程。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沛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