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逝去的宜昌孔庙
来源: | 2013-07-1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666

宜昌孔庙

 

    7月10日,烈日炎炎,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除了极少数留守的工作人员,其他人都放假了。在学院街小学的篮球场附近,有两百年历史的宜昌孔庙就坐落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宜昌孔庙的旧影。当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宜昌知名学者罗洪波先生,请他给我们讲述宜昌孔庙的逸闻趣事。

 

  上学院街小学都要到孔庙“入泮”

 

  在老一代学院街小学的校友中,都记得有这样一座庙——宜昌孔庙。据《东湖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学院街即已形成,东起环城东路,西起滨江大道,长约450米,宽约10米。当时学院街东段建有贡院,即学院;西段建有府学庙,即孔子庙(文庙),并在庙内设有学校。学院街也因此得名。

 

  采访中,罗洪波告诉记者,民国初年,东西段连通为学院街之后,府学庙内的学校被命名为宜昌县立第二小学,即学院街小学的前身。

 

  老宜昌人李发刚教授告诉记者,原学院街小学就坐落在学院街的文庙坝,校址即孔子庙。走进大门的旁门,就可以见到孔庙的泮池,泮池上架有拱桥为泮桥,泮池意即“泮宫之池”。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人,都需进行被称为“入泮”的入学仪式。

 

  宜昌孔庙成抗战宣传阵地

 

  采访时,罗洪波对记者说,学院街小学有个有名的校友和校长——张一之,他跟学院街及孔庙结下不解之缘。

 

  罗洪波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步步紧逼,国民党中央政府被迫迁往重庆。宜昌是长江入川的咽喉要道,去四川的人都要在宜昌改乘川江客轮。张一之趁此机会,邀请知名人士到校参观或演讲。

 

  据记载,先后来孔庙前演讲的有抗日名将冯玉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这些人的演讲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含义深刻、风趣幽默。

 

  冯玉祥在演讲时,首先问大家:“鬼子的飞机来下蛋,你们怕不怕?”数百名官兵与百姓、学生齐声说:“不怕!”冯将军说:“那有什么可怕呢?你们说,天上的飞机多,还是鸟多?”大家说:“当然鸟比飞机多!”“既然是鸟比飞机多,那么鸟屎为什么不掉到你们的头上呢?”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据李发刚教授考证,当年学院街有很多地下党员,张一之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利用孔庙作掩护,把学院街小学办成抗日教育基地。全校师生大唱抗日歌曲,如《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向前》、《大刀进行曲》和《流亡三部曲》等。这些歌曲气壮山河,成为唤醒民众、同仇敌忾的有力武器。

  

    校长张一之还编写了《学院街小学校歌》。歌词是:这里是活泼的园地/这里是抗战的基地/我们师生努力吧/向着那微明的朝曦/加紧锻炼/努力学习/用钢铁的拳头/用圣洁的心地/朝着民族解放大道/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时孔庙成为庇护所

 

  1939年,日本轰炸机经常轰炸宜昌,宜昌孔庙成为老宜昌人躲避轰炸的好去处。据张一之生前回忆,泮池在民国初年就已用土填平,形成四个篮球场大的操场。1937年为防日寇空袭,当时的市政府派人在泮池底下几米处挖了一个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防空洞。泮池与大成殿之间,有一个用方石铺就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后即是孔子庙大成殿。大成殿殿宽三十余米,深十余米。殿内正中摆放孔子牌位,殿前檐额上竖书“大成殿”三个字。

 

  当年,每当听到防空警报时,学院街附近的老人和儿童,就躲在孔庙下面的防空洞里,躲避日本的轰炸。宜昌孔庙之所以在日本的轰炸中幸免于难,罗洪波告诉记者,当年日本人尽管丧心病狂,但没有对儒家学说的老祖宗孔庙下手,不能不说日本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罗洪波说,幸免于难的宜昌孔庙,由于年年战乱,年久失修,解放后逐渐破落,后来只剩下两边的厢房。为了保护师生安全,1964年,宜昌孔庙作为危房被完全拆除。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