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从皋兰文庙走出的一代名将
来源:每日甘肃网 | 2014-02-1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812

皋兰县志上的皋兰文庙地图。皋兰文庙曾经是张勇靖逆侯府。

 

  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南侧延寿巷(今新世界百货附近),原为皋兰县文庙。如今皋兰县文庙已搬迁至黄河北九州台,变身为兰州国学馆。其实,皋兰县文庙原是由清康熙时靖逆侯张勇的府邸改建而成,因此才有如此恢弘的建筑规模。张勇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就连一些文艺作品也涉及到他。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也曾提及张勇,《清史稿》中将其与赵良栋、王进宝和孙思克并称为“河西四将”。

  
  张勇(1616-1684),字非熊,乾隆皇帝称其为“有古名将风”,《清史稿》中有传,谓西安府咸宁人。康熙年间关中学者、经学家李因笃所著的《续刻受祺堂文集》中收录一篇《少傅兼太子太师靖逆侯靖逆将军谥襄壮张公传》称,张勇,字飞熊,汉中府洋县人。这可能是“著籍”和原籍之别吧。


  张勇最初为明朝副将,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授游击。曾率部多次与大顺残军作战,皆大获全胜。顺治五年(1648年),张勇率军来到甘肃,收复肃州(今酒泉),并擒获了由米喇印、丁国栋拥护的明延长王朱识锛,被授予甘肃总兵。顺治十五年(1658年),张勇又随大学士洪承畴进兵贵州,大败大西军余部白文选部,升任云南提督。到了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张勇在甘肃颇具威名,遂又被朝廷命还镇甘肃。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造反,这就是后来的“三藩之乱”。陕西提督王辅臣遥相呼应,西北地区一时烽烟四起,战殍遍野。


  其实清军初入关,因大肆的杀戮,加之剃发、圈地等政策颇不得民心,加之当时流行的狭隘汉族主义和复明思想,很多人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动荡抱有热情。吴三桂也多次遣使拉拢张勇,张勇在这一洪流中又何尝不是左右飘摇,可是后来为什么张勇会“一边倒”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呢?


  清代学者刘献廷(字继庄)在《广阳杂记》中曾记载,当时吴三桂写信给王辅臣、张勇请求援助,可是王辅臣看完信后并没有将信转递给张勇,而是让其子押着信使连夜献给朝廷。张勇得知大怒,感到王辅臣出卖了自己。可是历史对此却开了个玩笑,王辅臣首先献忠于朝廷,可是后来在陕西宁羌兵变中却倒向了吴三桂一边,而张勇因受到王辅臣首先献忠的刺激,反而坚定地站在了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一方的立场。


  当时吴三桂、王辅臣气焰十分嚣张,攻城夺隘,西北大地因遭兵燹而一片狼藉。当时甘肃游击董正己响应了叛乱,布政使成额被迫投降,巡抚华善与按察使伊图逃往永昌。后来学者分析当时清军与叛军的交绥点有三处:一是湖北的华容;二是江西的萍乡;三是甘肃的平凉。如果陕、甘叛军一旦东进,直扑京师,或者切断清军在湘、鄂的后路,那时恐怕真要江山易色了。可是在此关键时刻,张勇这一举足轻重的砝码偏向了清廷,正如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所说:“从此,颠覆满州贵族统治的幻想,终于全部破灭。历史在等待着二百三十年后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平乱之初,张勇命部下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提督赵良栋率军回击兰州。当时王辅臣攻陷兰州后,曾将《淳化阁帖》的碑石当作马槽,致有“马房光怪,枥马皆惊”之说。后来,清军围城时,守兵又要砸碎帖石当做炮子,幸亏当时兰州知州徐某力劝,从而使这一国宝级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后来随着陕、甘和宁夏的大部分光复,对平凉形成了强大的压迫,最终王辅臣困守平凉,被迫召降,自此,平定“三藩之乱”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后来张勇赴平凉时,写下了《过崆峒》诗:“蚩尤战后久消兵,此处犹存访道名。万里山河尘不起,松风常带凤鸾声。”表现出了凯旋后的意气风发与志在必得的喜悦心情。张勇因平叛有功,后与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被称为“河西四将”。张勇戎马一生,常年征战沙场,身经百战,难免受伤,清人赵慎畛在《榆巢杂识》中记载:“自康熙十三年以后,箭创病足,以肩舆督师者十年。”也就是说张勇在战斗中,其右足曾中箭伤,并伤到骨头而跛行,他一般都是坐轿子指挥作战,并冲锋在前。后来他觐见康熙皇帝时,也被允许肩舆入乾清宫,时人以为“殊荣”,足见康熙皇帝对其的赏识和尊敬。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