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崇明学宫:讲述海上英雄传奇
来源:东方网 | 2012-09-1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274

崇明学宫大成殿

 

这尊李凤苞塑像由德国人吕涡生于1884年制作完成,时年李凤苞51岁。雕塑也被视为镇馆之宝。

 

    唐朝的时候,江南尚是蛮荒地。距今1300多年前的武德年间,大陆的东部涌出了两个沙洲,历经三朝风雨,明代中叶,沙洲从两个聚成了60余个,成片的稀疏小岛构成了今日崇明岛的雏形。

 

  在大陆还未向东生长之前,崇明县城只是一片散落在海中小岛,随着海浪的潮起潮落,岛上的城池也历经六建五迁,历属宋通州、元扬州路、明苏州府、太沧州、民国江苏南通、松江管辖,到了公元1958年,始纳入今天的上海市。

 

  屡建屡圮:小学宫浓缩崇明岛完史

 

  “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唐朝神龙元(公元705)年得名并在西沙设镇,实际上有人居垦的时间另要向前推9年(唐万岁通天元年间)。作为岛上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崇明旧时的学宫目睹了崇明的落落起起,它在岛上曾既是专门祭孔的场所,最早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也是官办的地方学府,屈指算来,也已经有近900余年历史,随着饱受风潮侵袭的岛县更是屡建屡圮。

 

  据统计,自明天启二年至清同治八年(1622――1869年)长达247年的时间里,先后修、葺达14次之多,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崇明筑南门海塘护坡工程建成后,才不再被迫伤筋动骨。

 

  学宫就是今天的崇明县博物馆。据博物馆馆长周惠斌介绍,自1913年起,这座建筑内就开办了学校。时光荏苒,1942年,学宫被日寇强占用作兵营,大成殿和东庑西庑毁于战火;解放后曾先后作校舍、宿舍、办公用房,到1981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4年5月成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旧如旧,目前,占地23.21亩的崇明学宫成为上海文庙、上海嘉定孔庙三座孔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静立于崇明南门码头附近的鳌山路696号。

 

  礼贵中和:上海现存“最完整”孔庙

 

  光绪《崇明县志·学宫图》描绘了旧时崇明学宫的盛景。当时,崇明学宫前有东西牌坊、万仞宫墙、文昌宫及魁星阁;东为儒学,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儒学署大门、仪门及书斗公所、明伦堂、学海堂、后楼及东西厢;中轴线是孔庙建筑,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棂星门、登云桥、泮池、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和崇圣祠;西为瀛洲书院,共四重,初建有书院大门,自南至北依次有忠义孝悌祠、唐赵二公祠、沈忠节公祠和正厅、后殿。至此,崇明学宫规制具备,建筑宏伟,大典闻名,礼乐齐全,舞分文武,凸现“中和“。

 

  作为上海保存得最好的孔庙,以古船为主题、主要收藏着崇明岛史、古船与当地民俗的学宫本身其实就是一座儒家文化的博物馆,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今天的崇明博物馆基本修复了明清时的样貌,结构由纵轴为主,左右堆成三进院落,第一进棂星门、戟门,第二进大成殿,第三进崇圣祠、藏经阁,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有两样:一是学宫正门前左右两侧建于康熙二十三(1684)年的大牌坊,东牌上书“德配天地“、”朝宗“,分别对应西坊”道观古今“、”学海“;第二是棂星门内的登云桥。

 

  相传古时候,登云桥仅棘闱榜发及获隽者之人才够资格登越,余者须得绕行。当年,凡是新入学的学生都要在官员的率领下从棂星门入上登云桥,跨过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孔子,那之后才是至儒学署拜见教官,自此完成被称为”入泮“的入学礼。

 

  无价馆藏:唐代古船讲述无声历史

 

  1959年,崇明县博物馆成立,总陈列面积1841.5平米,依托各个殿堂的自然布局分作不同专题,分别展示了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大成殿与东西两庑)、崇明民俗系列(崇圣祠与尊经阁),以及被用作引进上海市及国内各类博物馆提供的高质量陈列的展览(明伦堂)。藏品之中,最为贵重、值得一看的堪称一艘保存大体完好的唐代古独木舟,这条身长14.7米(又一说法全长18米)的“活化石“由三整根楠木挖空成槽,代表了我国古代船系从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样式。它于1979年出土于浦东北蔡乡川杨河,距今1300多年,几乎与崇明岛同龄。

 

  如果说唐船是现存不多的唐船文物,在中国船史研究领域拥有极高地位,那么,崇明博物馆藏另一“镇馆之宝”,可就是世上仅此一件的了。相传,德国人吕涡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我国当时著名的外交家李凤苞及其夫人塑成了逼真胸像一对,雕成时李五十一岁。这对洁白的雕像以汉白玉为材,夜明珠镶眼,但随岁月变迁,女像像毁,现仅剩男樽茕茕一人。

 

  镇馆之宝:北洋水师旗舰设计者也是崇明人

 

  李凤苞(1834―1887),字海客,号丹崖,当时崇明归江苏辖,李生为城桥镇人。在清末繁乱、艰难的外交环境下,李曾署理驻德、奥、意、荷、法等国公使,驻外期间,潜心研究西方先进科技并亲自设计、监制“定远”、“济远”等北洋水师主力舰,同治初年,其参与绘制的《江苏舆图》时采用了准望法坐标精绘制成《崇明图》,为近代中国较为精准的地图绘制起始之一。

 

  凤苞一生有功有过,但仍以博学多才为后人瞩目。他熟知天文地理,通晓音律,一生著译丰富,有《西国政闻汇编》、《广韵考证》、《崇明晷度更漏表》与西方步兵、炮兵书籍等,其中最为闪光的堪称《使德日记》,馆藏有唯一的旧时三版印刷完本。据资深解说员沈斌介绍,晚清时期,随着诸大臣不断出洋,涌现出大量出使日记,这类日记成为当时包括慈禧太后在内中国执政者与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不多的重要文献之一,直到今天,《使德日记》尤因其务实、严谨、详细的内容与风格在众多驻外日记中,成为我当代人研究彼时历史的一面明镜。

 

  民族之魂:战死在抗倭第一线的县太爷

 

  位于长江口的崇明本是海岛。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其在漫长、不易的发展过程中,要将生息在其上的人们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在崇明博物馆崇明史藏中另有许多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牺牲于崇明抗倭第一线的唐一岑(?―1554年)即为英模之一,如今,崇明博物馆还藏有著名画家黄丕谟为其所作《唐一岑率众抗倭图》一张。

 

  历史记载,明洪武二年始崇明岛倭患不断,当时败于内战的日本南方贵族流寇与中国沿海地区恶霸勾结,随风而走,登陆即行杀光抢光之实,更于嘉靖年间踞崇明南沙长达两三年,意图掠其作为进犯南京、镇江的跳板。直到万历年间,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才共同围剿了倭寇,在那之前,崇明孤悬海外,饱受倭寇猖狂骚扰掳掠。

 

  故事发生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的崇明县城刚刚搬迁至平洋沙,尚未全部完工,遭到了奸细的出卖。时任崇明县知事的唐一岑亲自披挂上阵,带领居民奋勇抗倭,但终因孤立无援,于次年兵败城下。城破后,唐不弃率众巷战,终手刃数敌壮烈殉职。嗣后,崇明人为纪念他在金鳌山为其修了墓、建了祠,民国时期,国民党亦为其加碑,上书“抗倭烈士唐公一岑纪念碑”。几经抗日战火洗礼,崇明明代唐公墓始为当地群众保护,现得以完存,成为崇明民间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