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宜宾“九姓学宫”历史近700年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 2012-11-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768

九姓学宫石碑

 

久庆初中碑林

 

    推开“九姓学宫”时光的大门,一间历经近七个世纪的老校赫然在目。雕镂着篆文的明代石碑,雕刻着楷书的清朝石碑,犹如一个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把学校近七百年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明代老校 历史悠久

 

  1998年,宜宾兴文县久庆初中修建实验楼,在撤除原文庙大礼堂和旧建筑的时候,出土了几块古石碑,拂去尘土,揭开历史的面纱,久庆初中的古老面貌浮现于世人面前。

 

  镇守兴文县城西大门的久庆初中,位于风景秀丽的玉屏山西麓,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名为“九姓学宫”,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根据《九姓司文庙重修碑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长官司任仪吉立)刻记,“明太祖既定天下,云南梁王未归,仪始祖任福,江南人,从傅友德平蜀,差往六诏,招安有功,引夷入贡。洪武五年,奉命来守兹土,设立学校佥事道,何英同福始建”。另据《大明一统志》(明朝天顺5年—1461年,李贤、万安著)卷七十二之四十二篇记载:“九姓长官司学,在司治西南,洪武四年建”。经考证,洪武四年,改元代“九姓罗氏蛮夷长官司”为“九姓长官司”,朝廷册封任福为世袭正长官,颖川侯傅友德提请圣命,要求修建学校,教化民众,得到朝廷批准,洪武五年,“九姓学宫”修建竣工。

 

  修建在原九姓司署旁的“九姓学宫”,当时设有儒学训导,同时建有文庙。《兴文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开医馆、设儒学,教化蛮夷,从兴文始”。因历任长官司和当地绅士高度重视教育,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推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明清两朝多位皇帝的高度肯定,先后得到康熙、乾隆等八位皇帝钦颁御书匾额。清康熙21年(1682年),康熙钦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清乾隆3年(1738年),乾隆钦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然因年代久远,匾额均于清末遗失或毁损。

 

    捐资兴学 文风盛世

 

  近七个世纪的古老学校,历尽沧桑,或年久失修,或战火焚毁,然九姓仁人志士几度捐资兴学,学校得以发展壮大,延续至今。

 

  学校现存最早的兴学石碑是明代中期的“九姓长官司修庙学记”,碑文为明朝嘉靖间巡按喻时撰记,字迹大都磨灭不清,隐约可见第一次修建学校时曾“刻木表信”,第二次修建曾“率俗募化”,“而功告成……夷一壮观兮”。

 

  据学校不同时期的碑文记载,明朝兴学两次,一次是洪武五年首创学宫,另一次是明朝嘉靖年间维修扩建,庙学规模宏大,现有“九姓长官司修庙学记”为证,明末毁于奢崇明叛乱。

 

  清朝兴学之风盛行,康熙年间,名宦任嗣业重建庙学,并于学宫之侧,增建“和山书院”。据“九姓司文庙重修碑记”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仪(任仪)父嗣业莅民勤政,见圣庙倒塌,更刈荆棘,仍于旧地建立大成殿一座,仪门五间……”,又据《九姓志略》记“任嗣业,字敬侯,廉介刚正,年十六袭长官司职,勤政爱民,重修文庙,增置明伦堂、学署,捐田数十亩设和山书院。延师教读,文风焕然一新也……”;乾隆九年,任启烈袭长官司职,与贡生车帝载、生员易符濂再次兴学;乾隆三十九年,任启秀首昌捐资兴学,规模空前,文风盛世,人才辈出;咸丰九年至同治元年(1859—1862年)匪患猖獗(含石达开部队),庙学惨遭毁损,清同治三年至同治十三年,时任“九姓乡”训导钟世标历时10年,多次组织捐资兴学,终于再次修复庙学,并留有碑记《九姓乡文庙重修碑记》。在《九姓司志》(乾隆四十五年)中,留有文字记载。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时任玉屏乡督学的车尚直再次组织捐资兴学,扩建校舍,现有《古宋县玉屏乡建校碑记》为证。

 

  近七个世纪来,除政府兴学外,大型捐资兴学共6次,或捐田,或募化,或广泛发动民众参与,或个人捐资,建了又毁损,毁损了又重建,其中4次立了兴学石碑,正面为兴学记文,背面为捐资人名册,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谱写了一曲政府重视、民众参与的尊师重教颂歌。

 

  文化厚重 人才辈出

 

  历史厚重的九姓学宫,明清时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名人14人,明训导6人,清训导33人,清教授4人。九姓文庙乐谱词6首。历代诗词歌赋180余篇,楹联12副。

 

  这些作品,或言志、或写景、或状物、或歌颂忠孝英烈、或记录扶贫济困,谱写出一篇篇爱国爱民的精美华章,其中明朝状元杨慎诗7首,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少年聪慧,十一岁能诗,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明嘉靖癸未(1523年)议大礼谪云南永昌,领戎役过泸卫(今兴文县城古宋),遂就居,前后达十余年,泸卫指挥使韩适圃的母亲黄淑人是其姨母(见《状元杨慎铭姨母黄淑人墓志》)杨慎饮九姓苗家米酒后留下《咂酒》诗曰“酝入烟霞品,功随麴莩高。秋筐收橡粟,春瓮发蒲桃。族集三更兴,宾酬百拜劳。苦无多酌我,一吸已陶陶。”把苗族民众丰收的喜悦和米酒的香醇表现得淋漓至尽。

 

  杨卓,江安人,乾隆乙丑(1769年)进士。其父于庚午(1750年)掌教“和山书院”,留有《和山书院感怀示诸生》诗曰:“谬握丹铅四十春,金鱼犹未佩腰身。敢言磨蝎同韩子,终是镂冰似宋人。蛾术廿年永旧绪,鸡声五夜达清晨。长安卿相多头黑,莫傲义皇畏苦辛。”勉励诸生勤奋好学。

 

  “九姓学宫”与“和山书院”人才培养杰出人才,进士2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九姓长官司二人中进士,一人为清乾隆4年(1739年),四川九姓司万方中进士(3甲205名),另一人为清同治10年(1871年)四川泸州(时九姓隶属泸州)杨钧中进士(3甲169名)。其它人才25人。其中举人19人,武举6人。

 

  如今的久庆初中,继承了明朝学院的遗风,提出了“承书院文化 育儒雅人才”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集中进行了碑林景观打造,成立了“探究校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组。今年,久庆初中力争申报为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将历史遗迹更好地保护,把近七百年的“书院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