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夫子庙小学 唯一以“夫子”命名的小学
来源:现代快报 | 2013-01-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439

学校中心的授教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小巧精致的夫子庙小学坐落在瞻园路22号。校园内明清风格的建筑,与夫子庙景区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若非是琅琅的书声和古色古香的校牌提醒,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把这座美丽的校园误认为一处景点。


  说起亲爱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我们学校的历史有106年了。”“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小学!”“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通过这些古老的礼仪,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美。”


   学校沿革图示
  1907年,江宁府属中学堂
  1912年,江宁公学,专收高等小学学生
  1927年,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1945年,南京市立三区二保国民学校
  1946年,南京市夫子庙国民学校
  1956年,因办人民游乐场,学校迁址
  1958年,在现址复建南京市夫子庙小学至今

  青砖小瓦马头墙的精致校园


  从瞻园路的西端开始向东,走了大约5分钟后,来到一个小小的广场,转入朝北的小巷,一排门面房走到头,夫子庙小学就藏在那里。


  身处闹市区的夫子庙小学面积不大,但精巧的布局却让人叹为观止。学校入口处,有两道门,两门之间,辟有一块空地,空地的北界,是一块高大古朴的照壁,把学校和外界的喧闹彻底隔开了。


  进入校园,粉墙黛瓦、红漆立柱、花格窗棂,满眼是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建筑。最为显眼的,则是教学楼前的两尊雕塑。雕塑是一老一小两个人。左边那位,是满脸慈爱的长者,只见他长袍美髯,左手握着一卷竹简,右手抬起,微微俯身向前,似乎正在说着什么。右边那位,是满脸稚气,梳着两只抓髻的孩子,他双手捧着竹简,身体站得笔直,小脸仰起望向长者,似乎正在认真聆听。


  这两尊雕塑是谁?向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学生和老师询问,他们都会告诉你: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这组雕塑的名称叫授教台,意指孔子正在教授弟子学习。
  众所周知,2000多年前的孔子,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而被尊称为孔夫子。夫子庙小学的“夫子”,指的就是孔子。冯爱东校长告诉记者,夫子庙小学,是全国唯一以夫子命名的小学。为何以夫子命名?因为学校与孔子的渊源极其深厚。


  古老夫子庙学宫内建起新式学堂


  南京人俗称的夫子庙,古代又叫孔庙,自六朝至明清,这里的繁华景象和特殊风貌屡见文人笔下。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总是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即学习的场所)的前部,或偏于一侧。今天的夫子庙小学,其前身就是学宫。


  古老的学宫是怎样转变成新式学堂的?几年前,为了迎接学校的百年校庆,老师们找了很多资料。最终,在南京史志上,找到了一小段相关的记载。


  1907年,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留日学生,上书当时的江宁府,要求废旧学、办新学,启迪民智,强健国民。他们的请求得到批准,江宁府属中学堂应运而生。新学就选择在原夫子庙学宫建校,这就是夫子庙小学办学之初。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学校规模如何,开设什么课程,都没有照片和成文的资料流传下来。


  在老校友的回忆里,民国时期的校园就在现今的孔庙大成殿,现今的夫子庙小学是当年高年级的校舍和孔林花园,“那时和大成殿联成一大片的东市尽是一片片的古玩店和象棋茶座,西边是杂七杂八的旧货店,从东、南、西三面密密地包裹着大成殿。一出学校的大门口,是个固定耍把戏的摊位。那拖着一条又细又长的辫子的耍把戏老头,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表演。”

  
  经典校歌从南京唱向大洋彼岸


  更让老校友们记忆深刻的,是传唱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首老校歌。


  2007年,夫子庙小学百年校庆前夕,冯爱东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写信的老先生姓杨,是学校1935年的老校友。在信中,杨先生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学校当年的校歌:“巍巍学宫气象雄,我校宅其中。兄弟姐妹乐融融,切磋朝夕共。矢勤矢愤贯始终,勿负好陶融。茹苦含辛多努力,有志竟成功。”


  此后,杨先生又多次与学校联系,并把自己的回忆整理成文,透过那些文字,夫子庙小学当年的样子活泼呈现。


  当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叫索子樵,这位老师脸上有点痘斑,是小有名气的作曲家,校歌就是他谱的曲,词是老校长写的。索老师的音乐课就在今天的大成殿里上,“上课的时候,每个人站一块方砖,前、后、左、右各隔开一块,彼此之间就显得非常整齐、开阔。手里捧着五线谱,老师就在台上指挥、教唱。不论是教《义勇军进行曲》还是《紫竹调》,谁要是心不在焉,拧头‘望呆’,或者稍有走音,索老师决不放过。长长地‘嘿’一声,指挥棒就直指到谁的头上。”


  杨先生还记得,当年的国画老师刘元是日本留学生,也是著名的画家,曾在《南京晚报》上刊载连环漫画《老夫子》。


  据杨先生介绍,少年时代他随家人从南京搬到台湾,后来又迁居美国,童年的校歌却一直萦绕耳畔。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很多学校,校歌的风格,都深受夫子庙小学老校歌的影响。


  学校的四年级叫“心儒级”


  杨先生回忆,三十年代南京的小学虽然没有什么校服,但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征,例如鼓楼小学一律是背式的棕色皮书包;三山街小学都穿白色的长统袜子;夫子庙小学,则是白色的搪瓷饮水杯,上面写着“京市夫小”四个大红字,另一边记有每个学生的学号。


  从上海转学来到夫子庙小学的他,还发现南京和上海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夫子庙小学的班级一般不叫“几年级”,而是以当时级任(班主任)的名字来表示的。


  杨先生当时所在的四年级叫“心儒级”,老师名叫李心儒。李老师当时大约三十岁,主教语文。他有一种很奇特的教学手法,譬如写作文一次就出三四个题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诗歌、故事等类型来写。这种自由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幼小的心灵有很轻松的感觉而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拿手好戏。”


  杨先生回忆,有一次写一篇有关寒冬的作文,他用了“颤抖”、“瑟缩”之类初小学生一般还不太会运用的词语,心里挺高兴的。谁知,被李老师泼了一盆冷水,用红笔批上“是抄袭的”四个红字。见此评语,学生非常委屈,强忍到下课,赶回家里大哭一场。姐姐细看了那篇作文以后,忽然笑了起来说:“哭什么,写作文那晚我是看着你写的,李老师批你抄袭,无形中是说你写得好,你是写得好!”姐姐这么一解释,他的心情好了起来。


  后来,他的作文次次出彩,李老师终于明白这个学生果真是肚子里有货,“因而特意教我,怎样才能把一些词语很自然地用到整个句子里。”


  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  古老礼仪见证学生成长


  在夫子庙小学的校园里,不仅有孔子塑像,更有着浓厚的“孔子文化”。


  孔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尚礼”,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夫子庙小学的特色教育。其中,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是最重要的三种。


  开笔,俗称破蒙。每年开学第一天,夫子庙小学的新生和全校师生都会聚集在夫子庙大成殿举行隆重的开笔仪式礼。在仪式上,新生齐颂《论语》、学写“人”字,向孔子像鞠躬行礼,点朱砂、受赠《星星论语》和“开笔礼”证书,敲响启蒙钟。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载:“成童、武象、学射御”,意思是说长成大孩子了,要学习武术、射击等保卫国家的本领。夫子庙小学为三年级学生举行成童礼,在仪式上,学生诵弟子规、行成童礼、捧红鸡蛋、梳成长头、抱古银杏、吃成童面……


  状元礼,是学校为六年级毕业生举行的特殊典礼。仪式上,毕业生精彩展示,家长感言,校长宣布每一位毕业生名单,毕业生登状元台、具体宣誓、向老师和家长及孔子像行礼……


  庄重的仪式,让孩子们浸染于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不知不觉中就激发和强化了孩子们心底的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