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温州府学孔庙的前世今生
来源:温州日报 | 2013-08-0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718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太宁初年(323-325)就建立永嘉郡学(府学)于华盖山麓,这是浙江省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一所府学。唐太宗时,下诏各州县学皆同建孔庙(文庙)。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永嘉府学迁至九星宫故址(即今老工人文化宫一带),从此这里就成为温州府学与孔庙。府学所在巷子因此称为府学巷。从明代《温州府志》里《温州府学宫图》中,可见当时的孔庙建有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仪门、棂星门等;府学则有明伦堂、万寿宫、教授署、训导署、文昌阁、泮池等。这些古建筑到清末民初都还可见原状。


  从宋元明清至民国,府学孔庙历经修建扩建,形成规模,其间也历经火灾风灾与战火摧毁,变化很大。据《温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太守刘立言刷新府学孔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5)遭火灾,宋神宗熙宁初(1068)将府学暂迁州冶西南之元封观故址,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太守范峋复迁回于九星宫原址。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又遭火灾,经太守程迈重建,仿太学制,右为文庙,建大成殿,庙后建古阁、养源堂等建筑。


  元代屡经毁建。明代,多任知府进行重修增修,如汤逊、项澄、邓淮、郁山,郡人王光美也曾重建尊经阁。清代,分巡道、温州知府等又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府学主持人、教授王执玉率诸生修孔庙。七百年来,府学孔庙遭火灾四次,兵火一次,飓风摧毁一次,多灾多难,幸经反复修建至清末民初仍保持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府学孔庙被拆建,后改建为市工人文化宫,同时东首旧址改建温州市人民大会堂。


  多所学校迁入


  培育大量人才


  民国二十二年(1933),旧温属六县联立中学在孔庙里建立,当时学校校舍仍保存旧孔庙原貌。庙内中央坐北朝南的孔庙大成殿就是学校大礼堂,东西两侧与南大门两旁围绕大院排列的厢房,设置动植物标本室、理化实验室,还有教务、训导、行政办公室,大院中有一条从大殿通向南大门的小径,两旁排列葱郁的冬青,两侧是鲜花盛开的花坛,还有几棵苍翠的松柏大树,南大门外是广场,西侧是校门,朝向万寿巷。后殿是食堂,后殿以东是篮球场和有单双杠等设施的体育场,体育场东北角建有一座颇正规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教室,学生住宿寝室设在附近县学前县学孔庙内(现军分区址),学校东邻原来也属孔庙,后成为永嘉县国民党党部。


  1941至1944年抗战期间,日寇三次侵陷温州城后,敌机常来轰炸。尤其是1944年7月第二次沦陷期间,孔庙大殿两厢的教室破坏殆尽,损失严重。只得临时搭建茅棚,用篱笆隔开上课,学校曾一度搬至郊区头陀寺和永嘉岩头上课,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后来因联中改称永嘉中学,添办高中,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增添教室,同时也在附近租房,因而孔庙原貌逐步有所改变。


  除了联中,还有三所学校也曾迁入孔庙旧址。第一所是1902年孙诒让倡办的温州蚕桑学堂,借用市区道后关帝庙而建,这是全国首创的三所蚕桑学堂之一,后改为旧温属联合县立蚕桑科职业学校。第二所学校是民国三年(1914)永嘉县商会创办的温州甲种商业学校,余朝绅为校长,这是温州第一所商业学校,后改名为旧温属联合县立商科职业学校。第三所是民国九年(1920)瑞安人木节创办的旧温属女子师范讲习所,校址原在七星殿巷银业分所,后与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合并,改名为旧温属联合县立女子中学。


  民国十六年(1927),温州商科学校率先迁入府学巷孔庙。此后,国民党永嘉县党部为了将蚕桑学校、商科学校、女子中学合并为中山中学,召开旧温属六县(永、乐、瑞、平、泰、玉环)县长和三校校长会议进行商议,与会校长对合并为中山中学均不同意,没有通过,只得将三校校名前加上“中山”二字勉强通过。


  旧温属六县联立中学成立后,1942年春旧温属六县中有五县因经费困难要求退出,经当局同意,将学校改为永嘉县立中学,当年秋增办高中,简称“永中”,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校长首任为杨振霖(雨苏),继任校长叶杞(云帆),陈骁(仲武)。


  1949年8月,学校由永嘉县立中学改称温州市立中学(市中),著名文史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沈炼之首任校长,直至1953年,温州市教育局在海坦山南麓原艺文中学校址新建校舍,1954年秋学校迁入新址,改名为温州第二中学。


  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建立温州府学孔庙以来,历经近千年,培养出大量人才。南宋以来,温州府中进士者1285人,其中状元6人,著名历代文化名人有王开祖、周行己、陈傅良、叶适、蔡幼学、王瓒、王激、孙衣言、孙锵鸣、黄体芳、徐定超、陈虬、黃绍箕、陈黻宸等,他们中有的参加科举乡试须经府学。


  现代的著名人才,从温州联中、永中、巿中走出的,有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中科院学部委员、文史学家、原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中科院院士、著名石油天然气专家戴金星,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专家孙大业,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法学家陈光中,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胡显章,著名散文家潘希真(琦君),原全国政协秘书长沙里(王思曾),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国家一级作家叶永烈,著名画家孟庆江等。


  温州联中还具有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前,该校进步学生有56人参加浙南游击纵队;校友中革命英烈有26位,其中参加浙南革命游击战争的著名英烈有吴毓、关榕。


  恢复文化遗址


  留住城市文脉


  温州近几年来上下都在期盼着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过去在旧城拆建、改建中,不少历史文化古迹一处处消失了,如信河街的72条小巷,松台山脚下的三牌坊、张府基,东门发掘出来的旧城墙,它们或被幢幢高楼大厦所占领,或消失殆尽,到处出现的是更高更新更具有“现代标志”的高楼大厦。


  孔庙旧址是温州古代历史文化遗址,又是温州古代教育的发祥地。当前我市正在举办“寻找温州城市千年记忆”活动,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采取实际行动,恢复温州老城中的千年历史文化古迹。现在老工人文化宫刚刚开始拆建,据媒体报道,这里将变身为大型购物中心,包括餐饮娱乐、停车场。


  建议有关部门,如果是真正要恢复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古迹,这里就不应再建新的高楼大厦,而是应该像华盖里的东瓯王庙那样,尽量恢复温州孔庙原貌。温州孔庙原有两处,一处在府学巷府学孔庙,一处在县学前的县学孔庙(军分区现址),后者现在是军事用地,那只有将府学巷老孔庙恢复(而且隔壁还有人民大会堂旧址)。


  我国近年来在国外建孔子学院,国内许多地方也都已恢复重建孔庙。既然我市要重建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不在旧址上恢复,却将这里建成“大商场”,毁了老祖宗留下的文脉!建议有关领导对此事引起重视,进行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使“寻找温州城市千年记忆”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