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名人堂

新儒家徐复观的传奇人生
来源:湖北网 | 2011-08-3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846

新儒家徐复观

 

    2004年4月24日,95岁高龄的中国哲学家张岱年与世长辞。张先生毕生研究包括孔子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哲学,对于学术界有人将他列入当代新儒家,他生前却一再申明“我不是新儒家!”并说,“我们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研究儒家思想,但不是新儒家,也像宗教研究者不是宗教信徒那样。”

 

    何谓新儒家?近些年来,“新儒家”一词为何被屡屡提起?张岱年为何不想成为当代新儒家?按名词溯源,这一概念的解释应该有三。首先使用新儒家的是冯友兰,他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家,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在国内哲学界流行,反倒在海外被广泛地援用了。第二个概念就是将自“五四”以来重新弘扬和诠释儒家学统的人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等学人,都称为新儒家,而且这三个人还被其弟子们称为“现代三圣”。第三个流行提法就是1958年初,徐复观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等人在香港《民主评论》上共同签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后,所产生的当代新儒家。“文化的保守主义”,是新儒家的基本特性。他们也被人称为第二代新儒家。自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遭遇到空前的冷落,而新儒家企图用“学统”来激活他们自身孤苦心灵的创造欲望,以“道统”来强化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他们自认为维护和传承的,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第二代新儒家的学者中,徐复观情况算是比较特殊的,他半生从政,1946年50岁之后才以少将衔退役,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宣传新儒家的学说。在他的后半生,他写作并出版了十几部学术专著、论文集,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杂文,是第二代新儒家学者中比较有成就的学者。

 

    不当蒋介石的秘书,专心学术研究

 

    湖北浠水,十九世纪末曾诞生了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1899—1946年)。四年后,新儒家的一代宗师徐复观也出生在这里,使这个汇入长江的巴水流经地一个小县城,成了一块产生哲学大师和学术泰斗的文化圣地。在以前,由于海峡两岸隔阻,所以徐复观在内地的知名度并不高,远不如另一位浠水名人闻一多。近年来,随着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等著作一本接着一本的出版,这个原先读者颇为生疏的名字才在文化学术界凸现出来,而且向人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徐复观,他对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道德精神等领域,原来有这么多新鲜的见解,观点和学问,并早已作出过独具慧眼、敏锐深刻的阐释。

 

    徐复观(1903-1982年)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其老师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在新儒家当中,甚至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人文学术史上,徐复观都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因为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出身的闻一多相比,徐复观则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耕读之家。他八岁发蒙,跟从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2岁考入县高等小学,15岁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岁毕业于武昌第一师范,23岁投考湖北省武昌国学馆。在其间,潜心于我国古史经籍,博大深远。26岁受湖北省政府资助赴日留学,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因此视野大开。留学期间,因反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被拘留三天,后退学回国。抗战时,他曾经进入政治中枢——蒋中正侍从室,又当过蒋介石的随从秘书,后有过陆军少将军衔。41岁,在重庆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先生,深刻领悟熊先生“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之言,遂复回归中国文化之研究。抗战胜利后,致力于写作、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等。抗战胜利后,徐复观即以陆军少将退役,1947年,在南京创办学术刊物《学原》。1949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政治学术理论刊物《民主评论》,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

 

    国民党溃败的1949年,四十七岁的徐复观来到台湾,定居台中,并历任省立农学院、私立东海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1955年至1969年间,任教于东海大学前后14年,教授《中国思想史》、《文心雕龙》、《史记》等课程。1969年赴香港,在新亚书院继任教席,临别发表《无惭尺布裹头归》一文以明己志。1982年4月,徐复观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生前在香港居住时,他曾在致浠水友人的信中表示:“万一在港随草露以俱化,如得政府许可,亦当埋骨灰于桑梓之地。”并希望在墓石上刻下“这里埋的,是曾经尝试过政治、却万分痛恨政治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徐复观”30个字。1987年,他的骨灰由其幼子徐帅军捧回浠水,安葬在故乡的土地上。这个农民的儿子,最终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归根之念,也正是知识分子良心的自然归结。”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