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国学

中日师生共读《老子》 经典深处求真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11-08-1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249

 

    中国古代书院式讲学又重新兴起,这次带领年轻一代读经的是一位日本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举行的首届“经典会读”系列读书会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古胜隆一以《老子》为文本,带给了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

    古胜隆一说,这样的读书会在日本被称为“会读”,通常有10个左右的教师、学生参加,他本人就参加着四、五个“会读”,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提高修养。始于江户时代的“会读”已成为京都大学80年来的传统,它为知识精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开书院制度风气之先的中国,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却已被人们淡忘。大力倡导经典会读的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说,中国的书院传统从唐末一直延续至清末。但西方的坚舰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也打掉了国人的自信心,于是开始认为自己一切皆坏,其中一项就是废除旧学,一律改成洋学堂。从1906年至今105年,中国的教育方式大都是“满堂灌”,没有讨论,近些年经社会各界呼吁,课堂才稍有互动,但这远不是传统书院意义上的“学术会讲”。

    与日本的“会读”注重“考据”不同,古胜隆一发现,中国学生更注重“义理”。“在日本,大家会找来不同版本的经典读本,逐字逐句推敲,而中国学生更注重经典精神对当下社会心态的关照和对现实的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学博士张贵鑫是30名学员中唯一的理科生。他认为自己应补上读经课的缺失,“与平时参加的读经班注重经典对现实生活的调节不同,日本导师更注重本义解读,进而进行义理阐发,这反而更有收获”。

    让中国学生了解文本整理、版本校勘的意义,真正学会一字一句抠经典,而不是泛泛讨论形而上的意义,成为读书会延请古胜隆一的初衷。这些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名校的学子,正是从日本导师 多个版本《道德经》中第一次体会到“校勘”、“考据”、“训诂”的成就感。

    为了更真切地体验这种“纯读经”的乐趣,古胜隆一把讲解《老子》课堂,从北京城搬到了春秋名士介子推归隐的山西绵山。在81位书法家不同字体的《道德经》包围中,这些“80后”、“90后”正襟危坐在老子塑像前诵读经典,体会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境界。

    古胜隆一说,儒家文化在日本影响非常深,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论语》、《老子》,许多孩子开始学书法时,接受的是《说文解字》的教育,他8岁的女儿已会背《千字文》。

    让古胜隆一大为感动的是,中国目前已出现对国学崇拜和渴求。与他1985年初次来华的感受最为不同的是,物质上逐渐富裕的中国人开始从传统中寻找丢失的精神家园。

    而中国的有识之士显然更为清醒。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表示,无论官员还是民众,热衷读经的目的或为附庸风雅,或以之谋利,但不可否认,向2000多年前的中国哲学寻求解决当今问题之道,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许嘉璐则希望,学《老子》,既要学《老子》本身,又要通过学《老子》培养一种精神和一种方法。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第三个10年里克服浮躁,为踏踏实实读书留下种子,留下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学风。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