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考古

中科大教授独创“企鹅考古法”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 2011-08-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809

    雄企鹅守护在爱巢旁
 

    从何时起,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南极气候?南极气候是如何演变的?……这些让许多科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答案其实就藏身在貌不起眼的企鹅粪中。

   

    中科大孙立广教授独创的“企鹅考古法”,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南极大陆生态、气候与环境演变,探讨南极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这一新颖的考古法,已运用于人类文明史的考证,以考证一些传说中失落的人类文明是否存在过。

   

    “企鹅考古法”是被逼出来的

   

    现任中科大极地研究室主任的孙立广教授,曾在新疆、庐江等地搞过矿产、酸雨等的研究,1998年踏上南极开始科学考察。对于“企鹅考古法”这一全新的思路,孙立广笑称,“这个想法是被逼出来的。”

   

    “我记得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计划时,许多朋友都觉得太可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孙立广说,在他去南极之前,我国已经进行了14次南极科考,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已在做各项研究,内容涉及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地理学等方面。“如果我步人后尘,不提出新的研究方面,便去不了南极。”

   

    孙立广说,企鹅是南极最主要的动物种群之一,通过含有企鹅粪土的湖泊沉积层微量元素分析,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的影响,考察历史时期企鹅数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鹅粪记录南极气候变化

   

    虽然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令孙立广的科研队热血沸腾,但想要寻找企鹅粪沉积层,绝非想象中那样容易。孙立广说,在长城站看到企鹅粪很容易,但找到企鹅粪沉积物很难,因为粪土必须通过流水带到湖泊去,形成沉积层才能表达历史时代。

   

    “在南极很难发现积水区,有积水区的地方却没有企鹅粪。”孙立广说,企鹅将巢穴筑在海滨、丘陵的乱石上,它们的粪便很快被风雨和冰雪融水冲刷掉了。直到考察临近结束时,才在阿德雷岛(企鹅岛)偶然地发现了一个含企鹅粪的积水区。

   

    通过对企鹅粪的研究,孙立广带领的科研团队得出了企鹅粪土层中的标型元素。然后,再根据企鹅粪标型元素的浓度,以确定含粪量的相对变化,进而推定企鹅种群数量的相对变化,并且揭示出企鹅数量波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同时,孙立广表示,通过过去十几年对极地的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南极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从人类登陆南极大陆开始,而是早在古埃及文明和中国的龙山文化时期,青铜器的加工冶炼活动就在南极的粪土沉积物中被保存了下来。

   

    “企鹅考古法”用处非常广

   

    “企鹅考古法有一定的新颖性,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更广的研究领域中。”孙立广说,这一方法可以运用于人类文明史的考证。

   

    “比如,我在蒙城尉迟寺搞的研究,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也印证了一些新的人类历史,但所研究的样本就不是粪土,而是考古挖掘出的沉积层。”孙立广说,古文化遗址中的沉积物,记录着古代文明的演化。一旦能够获得更为古老的粪土层或沉积层,就有希望找到科学的根据,以证明一些传说中的人类文明是否真的存在过,恢复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历史记录,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的方法。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