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考古

科举文物受青睐
来源:济南时报 | 2011-08-3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909

清代光绪进士刘嘉琛书法扇面

 

清代同治举人李兆珍书《圣教序》团扇

 

明代嘉靖进士颜廷榘书供奉魁星册页清代准考证


    近年来,与科举相关的文物日渐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在很多大城市的古玩市场和拍卖会上,科举考试用书、考试专用器具、考场作弊用品等科举文物,尤其是历代翰林书法作品,都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其价位也随着收藏者的看好而明显提升。

    科举文物有哪些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自隋唐至清末共延续了1300年,其间不计其数的读书人通过这一途径步入了仕途,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科举物品。

    科举文物可包括:反映历代考选制度的官方诏令、文告、律例、登科名录;科举各科考试的试卷、题单;科举考试用书、考试专用器具、考场作弊用品;登科人员的照片、笔记、行状、谱牒、函牍、诗文、书画等;反映科举考试内容的文化用品、娱乐用品、生活用品、工艺饰品、匾额等;古代蒙学课本、近代学堂教科书;早期书院、近代学堂和现代学校历史资料、图片、证章、同学录、考试试卷、试题汇编、招生章程、入学通知书、学习成绩单、毕业证书等。
翰林书法升温走红

    科举文物特别是翰林书法升温走红,其文化背景是:第一,在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的带动下,作为传统国学直接承载之体的翰林、进士书法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浓厚兴趣。第二,国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现代人的反思,刺激了科举文物的升值。第三,近些年书法界对“馆阁体”书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评价,认为许多翰林、进士的 “馆阁体”书法并非机械、呆板的“千人一面”,而是呈现出因学养、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丰富面貌,也促进了翰林、进士书法收藏热的兴起。

    文物市场的活跃,是科举文物特别是翰林书法升温走红最好的证明。2010年8月,深圳荣峰夏季艺术品拍卖会登场,数十件状元、翰林的手书墨迹亮相。山东大成 2010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于10月在济南举行,特设状元、进士、翰林书法专场,包括翁同和、崇琦、孙家鼐、刘春霖等13位状元的书法佳作。

    民间藏品的展示,是科举文物特别是翰林书法升温走红又一有力的证明。2010年6月,徐州收藏家张晖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举办了“醉墨华年——— 明清百位状元翰林墨宝展”,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专家等前往观摩和探究。此次墨宝展集中展示了明清从嘉靖到光绪年间的 100名状元、翰林的墨宝。展品中最为珍贵的,是康熙十九年翰林励杜讷一家祖孙四代的墨宝,还有清朝最后一代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四人的同题材立轴,使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在当代民间,以科举文物为专题进行收藏的不在少数。如天津的著名收藏家于志扬先生就以收藏清代翰林书法而闻名。

    清代科举盛行,一些读书人忙于乡试朝考,因此要练习写白折子、大卷子。他们所写正楷往往规矩严格、法度古板,被称为“馆阁体”,也叫“翰林字”。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文革”前,古玩店和旧书店经营的一些翰林字对售价只有20元;同样的作品,现在已经卖到上万元乃至更高。随着人们对科举文物收藏的进一步重视,清代翰林书法作品的价格还会有所提升。

    多年来,于志扬先生为筹建科举文物私人博物馆,下了很大气力搜集科举文物,收获颇丰。其中有几件稀见的科举文物,皆因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引起许多文化学术界人士的兴趣。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