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会宁文庙 > 最新资讯

红军会师圣地一年一个样
来源:新华网 | 2011-06-1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407

当年的会宁县城

   今天的会宁县城

 

    “这是我第3次带领师生来到会宁参观、学习,3年来,这里真是一年一个样啊!”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校长樊永明不无感慨地说。“会宁的变化太大了。”

    “七一”前夕,正在带领师生参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樊永明说,从2008年开始,他已经带领3批、近千名师生来到会宁。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当地学校之时,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因“教”而变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面貌。


    “作为革命圣地,会宁也是教育大县。这里最漂亮的建筑不用说肯定是学校。和3年前相比,会宁的学校更漂亮了、街道更宽了,楼房更多了,商贸更活了。”樊永明感触颇多。


    “会宁学子遍布天下,他们在学有所成之后不忘回报家乡,或捐资兴学、或投资兴业,让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


     因“教”而变的会宁,长期以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三苦两乐”办教育的路子,先后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余人,硕士学位的5000余人,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知识改变命运之际,大批会宁学子返乡兴学兴业、建设家乡,直接促成了会宁的旧貌换新颜。


     在会宁,与因“教”而变并行发展的是当地的红色旅游。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这个西北小县,如今靠旅游开发与日俱新。干净整洁的街道、热闹非凡的景区、休闲时尚的城市……如今的会宁已今非昔比。


   “会宁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灿烂的笑容、生动的讲解,这个正与当地小学生在会师楼上打成一片的姑娘叫杨婷,是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的一名讲解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会宁人,她几乎每天都要为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中小学生、旅游团队游客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红军会师讲解。


   “我们这个旧址当初只有会师门和当年红军会师时的联欢会会址,很简陋。后来国家投巨资对整个旧址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新修、新建了会师塔、将帅碑林、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杨婷介绍说,“如今这个旧址的面积已经达到4.3万平方米,成为西北地区和长征路上最经典的红色旅游景区。”


    这个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依靠自身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蜕变。从县城面貌到当地百姓的衣食住行,从消费理念到精神面貌,会宁人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随着“会师圣地”的日新月异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会宁人民非常勤劳、智慧,所以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速度非常快。我觉得会宁这些年的变化、变迁,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发展更新,更关键的是人思维的变化,对我们会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会宁县旅游局局长刘志宏颇有心得。


    刘志宏说,近些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带动着会宁经济社会向前持续发展,红色旅游也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仅200年前5个月会宁就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多元。


    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


    在长征胜利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会师圣地”也在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新长征”故事。如今,会宁已成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和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会宁的发展变化,其实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