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会宁文庙 > 保护利用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亟需维修保护
来源:甘肃日报 | 2004-08-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717

 

    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过去20年间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及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 的发展,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正面临着种种窘境,如陈展方式陈旧落后,有些遗址年久失修,有些宝贵的革命文物限于场馆长期无法与观众见面,更有一些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濒临消失亟需抢救。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会宁县县城西关,包括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旧址、革命文物陈列馆、将帅碑林等建筑。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会宁会师。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都曾途经会宁,朱德、彭德怀等9位共和国的元帅,徐海东、王树声等8位大将,杨成武、肖克等46位上将、127位中将和1000多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自1986年以后,在中央、省、市和各大军区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修建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徐向前题名的“革命文物陈列馆”,张震揭幕的将帅碑林,维修了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会师楼及两侧城墙,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初具规模。1996年11月,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多年来,先后有近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领导、500多名少将以上部队领导及长征老红军瞻仰过会师旧址。据统计,每年有20多万人到会师旧址参观、学习。2001年10月,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国防教育“十佳基地”。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作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主革命战争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一直发挥着它作为革命圣地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由于会宁是国扶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会师旧址在建设之初,很多建筑和场馆都因陋就简,加之多年来无力进行维修、改造,致使一些建筑年久失修,一些展品长期无法展出,一些革命遗址和遗迹得不到及时抢救,个别建筑已处于濒危状态,已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会师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

    会师旧址的一些主要建筑

    会师楼,原为县城“西津门”,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记者发现会师楼两侧不长的城墙几乎湮没在了民房里,会师门外两侧的城墙更是被砖墙和居民院落包围着,游人根本无法近身。据了解,对于这些住户,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进行搬迁,但限于财力至今未能实现。不仅如此,城墙上一些地方的墙皮已经脱落,部分立柱裂缝,出现了明显的安全隐患。

    建于1986年、有“中国第一三塔”之称的会师塔,塔体周围水泥台阶破损严重,塔体外墙一些地方瓷砖脱落,一些花栏栏板栏柱断裂。会宁县文化局局长王士忠告诉记者,会师塔在设计中暗蕴数字三和九,以此象征三军会师天长地久之意,会师塔塔底基座为三组台阶,每组三步,但由于初建时经费紧张,塔底基座高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塔的整体效果。另外,三塔每层是三个展室,共计29间展室,原设计中要在这里以红军长征途经的11个省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布置展览,但始终无力征集相关文物和资料,更无力布展,从而削弱了会师塔的内涵,制约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而显示会师旧址内涵和精髓的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内,陈展方式落后,至今仍是文字说明加历史资料照片的平面陈展方式,而会师路线图、相关说明等都是用不干胶纸剪贴在墙上,时间一长,常常发生脱落,影响了陈展效果和展览的感染力。会宁会师纪念馆陆续征集有元帅遗物、会师革命文物等500余件,但不足100平方米的陈展面积,使大量文物只能沉睡在库房里。此外,先后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元帅、将军、老红军等300余人为会师旧址题词,但直到今日,仍有近百幅题词无法刻碑,而早已编订成册的“将军碑林”书稿也只能锁在柜子里,无法出版。

    除了人们熟悉的会师楼、会师塔等建筑外,会宁县城内还分布着朱总司令住址、红军总政治部住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住址等十余处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至今仍大都被用作居民住宅或单位所在地,随着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中的一些遗址已基本被拆除,一些被居民改建,正面临着消失毁灭的危险。如朱总司令住址内的房屋已被改建,张国焘住址原院落的部分房屋也已荡然无存了。

    在会宁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感人故事:红军到达县城不久,正遇上敌机轰炸,一个刷标语的红军小战士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一个叫魏煜的小男孩,而他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作为红军三军会师的历史见证地,会宁县城内有着太多的关于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过的印迹,他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是长期以来,限于经济条件,会宁无法像发达地区的展馆一样,借助现代科技,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把像小红军一样的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再现出来,展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心灵得到净化。现在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而会师旧址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希望社会各界对会师旧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这块革命圣地永葆青春,让它更丰富,更具吸引力,更具感染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