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保护利用 > 亟需保护

泉州南安800年文庙残破不堪成废墟
来源:泉州晚报 台海网 | 2017-03-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466

 

 

“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孔子楼,也就是以前的南安文庙,现在却荒废成这样子,真是让人痛心。”南安文庙位于见龙亭西侧的招联村双凤路。问起“南安文庙”,不少当地人表示不知道,但说起“孔子学”,村民都懂指路。南安文庙遗址四周被围墙围起,只有一个小缺口可进入,残破的旧屋前有一片空地,被附近村民开垦作为菜地。菜地所在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大成殿,据当地村民介绍,大成殿早年毁于大火。在大成殿中殿前,遗留着15个直径近1米的“石墩”,这是以前的大殿柱础。剩余的房屋,有一小排为原先的考棚。“前些天雨下得急,坍塌了。”记者花费了10多分钟,才走过一两人高的杂草荆棘之地,进入屋内。据目测,南安文庙目前占地三四亩,走进残存的屋内,到处都是散落的木灯笼、石柱、条石,有些还有雕刻。

 

在考棚的南侧屋子内,3块3米多高的石碑刻嵌入墙体,上面的字清晰可见。中间的《南安县重修儒学记》,为明代万历年间丙辰年所立,左侧宽度1米左右的石碑刻《重修南安学记》为清康熙五十八年所立,右侧的《南安县重修儒学记》为明代欧阳模撰文。

 

 

昔日文庙坍塌严重

 

据王先生介绍,南安文庙在历史上经历数次重修,后来因为一场大火,主殿被烧毁,但是文庙周边建筑物仍存留,并成为当地的小学教学场所,如今光景不再。因近日雨水冲刷,文庙内的一个考棚屋顶又发生坍塌。

 

顺着王先生的指引,导报记者走进泉州北峰镇招联村,穿梭几栋民房之后才找到文庙旧址一临时入口。出现在眼前的文庙旧址,一半被当地村民开发成了田地,种上各类蔬菜,周边就是石礅、板材;另一半则是两栋破旧的古大厝,但是均已破旧不堪,屋前杂草、枯枝遍地,不少草木甚至有一人高。

 

眼见众人不相信,王先生二话不说率先走下台阶,穿过成片杂草后进入房屋内部。在房屋内,一处墙壁上镶嵌着三方石碑,上面刻有《重修南安学记》、《南安县重修儒学记》,其中两方文字较为清晰,仔细查看可见落款时间分别为“康熙五十八年”和“万历丙辰年”。

 

放眼古厝内,屋顶上不少瓦片已经脱落,梁上布满了蜘蛛网,墙体历经岁月冲刷也开始脱落,部分墙面还保留有黑板,而地上到处是杂物和泥土。因为年久失修和疏于管理,文庙旧址自荒废后,还曾引来不少人在此烧烤、过夜等。

 

 

曾经规模浩大 建筑风格别致

 

在残旧的房屋中,记者看到龙柱、屋顶斗拱等古雕件,两根龙柱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屋顶的斗拱规模较大,有10多列,层次分明。

 

据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杨小川介绍,南安文庙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闽南始建较早、规模最大的孔庙,又名“南安学宫”,原属南安管辖,后因行政区域变更,今归属丰泽区管辖。

 

据记载,南安文庙规模浩大,建筑风格别致,门口广场铺有八大格石板,隐喻丰州城内外有八铺,分别为城内四铺(东门富春铺、西门礼乐铺、南门武荣铺、北门长寿铺),城外四铺(城东招贤铺、城西社坛铺、城南秦州铺、城北桃园铺),并有四十六格的“稳龟桥”,象征南安共有四十六都。

 

在南安文庙前,曾有一尊孔子坐像高耸于魁星阁旁,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该塑像下的招贤桥畔,焚烧自己读书时穿的青衣、青帽等。欧阳詹、朱熹等一大批古代文人志士,都曾在此就学。南安文庙屡废屡兴,历经毁废、洪水、地震等灾难,多次进行修葺、重建。每次重建,就会“勒石立碑,纪事表功”。据记载,南安文庙共有修建碑记十五方。

 

政协委员建议列入文保单位

 

南安籍的泉州市政协委员傅培聪,一直关注南安文庙现状与保护情况。傅培聪表示,南安文庙在闽南历史上地位独特,有重修的必要,应该为南安文庙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并与九日山等连片开发成景区。

 

据了解,傅培聪早在2015年便向泉州市提交了《关于南安文庙重修的建议》的提案。傅培聪坦言,南安文庙原属南安管辖,后因历史变更划归至丰泽区管辖。下一步,傅培聪希望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丰泽和南安共同保护南安文庙。

 

傅培聪表示,南安文庙已经有800多年历史,曾为闽南规模最大的孔庙,又名“南安学宫”;其重修具有重要意义,将给予闽南百姓精神上的象征与情感上的依附,并成为泉州的一大核心、一个亮点。南安文庙有着深厚的历史,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尽快将南安文庙保护起来。虽然重修可能性或许不大,但是遗址、相关文物保护起来还是很有必要的,“希望真的能推动保护,不要任由其成为虚墟”。

 

丰泽区文体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将让文管中心人员先到现场查看,再采取进一步措施。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