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保护利用 > 亟需保护

苏东坡遗迹斑驳 谁来保护文明书院
来源:湛江晚报 | 2011-11-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198

东坡楼现已破败不堪,成为只可远观的危楼。

 

    文明书院对湛江来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然而现在由于年久失修和保护不力变得破败不堪,尽管多年前就有不少有识之士组建起重修的专门机构,积极募集重修资金,但杯水车薪仍难解燃眉之急。

 

    苏东坡的斑驳印记

 

    “宋绍四年。苏公轼南迁。后由儋徒廉(合浦),道经遂溪兴廉村,宿净行院留四十日”。《雷州府志》中曾记录了文明书院与苏东坡间的渊源。记者查找相关文献,《雷州府志》中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遂溪县志》的验证。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就立即大赦天下。这时远在儋州的苏轼也遇赦,乘船北归的途中不巧遇到强风,因此只能登岸留宿在遂溪兴廉村净行院。“贵宾幸遇多情主”。这时恰巧在这里掌教私塾的陈梦英(北宋廉臣刺史陈懽的玄孙),久仰苏轼大名,两人相见恨晚倍感亲切。陈梦英盛情款待了苏轼,一来二往间两人就成了知心朋友。不久,四十天就过去了,两人在此朝夕相处间形影相随。此时苏东坡虽然身处逆境,却能保持豁达和乐观,他常怀喜悦的心情与周边村民交往,或共同劳作,或帮忙把脉看病。临行前,他还把心爱的宝物——汉石渠阁墨砚赠给陈梦英,并在墨砚的上方刻上一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改封即墨,兰台列爵,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并鼓励陈梦英要继续办学。此外,苏东坡不顾流放的艰辛,还慷慨拿出仅有的盘缠买了田地七亩,作为兴学助贤之用。

 

    为纪念苏东坡在这里扶持兴学,并为乡里大行善事的事迹,苏东坡离开湛江后的第二年,陈梦英就发动附近儒生捐资,创建了一座学宫,并按苏东坡的赠言命名为文明书院,又名东坡书院,这就成为了书院的由来。

 

    历经数代书院仅存危楼

 

    由于文明书院与历史名人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所以历代对它都很重视。它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直至民国,都曾经多次毁而又复。

 

    书院于南宋末年毁于兵乱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提举卢让下令修复,到了至顺二年(1331年)又对书院进行了重修,并置有学田,让其一跃成为雷州当时有名的学府。到了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由于海康无县学,因此雷州的学子多半就读于此,于是对书院进行了一次简易维修。到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还在此加盖了“文昌阁”,全面重修书院,并扩大了书院的规模。

 

    民国初期,原遂溪县知事张以诚在民国遂溪第一任县长罗鼎的支持下,亲自主持维修和扩建文明书院,将书院原来一个教室改建为二层东坡楼,把东坡先生的石像嵌入中壁,并将名士撰写有关歌颂东坡先生和文明书院的诗歌、对联、文章、刻于石碑、墙壁和砖柱上,使得书院建设更加突出了纪念苏东坡的色彩,使之成为整个遂溪,乃至湛江与苏东坡渊源最深,最具文化内涵和难得的文物古迹。

 

    好景不长,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坡楼屋顶又被国民党兵烧毁。解放后,因年久失修,加上文革的摧残,当地村民一直移作他用,还有占地建住宅,使得书院再次遭到人为的破坏。到了1985年,遂溪县政府公布文明书院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拿出了一万元对书院东坡楼进行小修加固。但当记者日前专程到此时,就连遂溪县政府立下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的字也已经模糊不清……

 

    万事皆具仅缺资金

 

    当记者来到文明书院时,乐民城文物保护理事会的陈海告诉记者,修复工作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使修缮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他们曾请了几位泥水师傅到文明书院仔细察看,师傅们发出忠告:“大梁和墙体、顶瓦都已破坏,如再不修复,文明书院的倒塌也是两三年的事情了。”

 

    为了筹措资金,抢救保护这个珍贵文物,乐民镇镇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一个有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乐民镇乐民城文物保护理会事,发起社会捐助活动。经过几年努力筹到11万元,投入维修书院的首期工程——修复了书院大门楼、赠砚亭、书轩及书院门前古榕树的保护美化等,但余下的资金缺口要50多万元,亟待政府和社会人士支持。

 

    “这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文物理应获得保护”,然而当记者日前向遂溪县政府有关方面要求查看相关资料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资料。既然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何没有资料?面对记者再次提出的疑问,有关人员无言以对。最后从文化局推到旅游局,旅游局推到博物馆。

 

    即将结束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尽管乐民城文物保护理事会多次向遂溪县有关部门送交了“请求拨予启动资金抢救书院设计施工的计划”等请示,但不知何种原因,对于这等重要的文物和迫在眉睫的修复工程,至今仍然没有下文。

 

    ■记者手记

 

    期待政府部门加以重视

 

    据了解,文明书院原建有东坡楼、赠砚亭、文昌阁、授课厅、书轩、宿轩、厨房、饭厅、杂物间及大门楼、围墙等十多处建筑物,总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是一间比较健全的基层学府。现在,虽然严重损坏了,但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如能解决资金困难,参照原来面貌,按规划组织维修,在修好东坡楼、文昌阁等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再逐步把各项配套工程修复回来,可辟为书画廊、陈列馆和文体活动室等。

 

    文明书院的现状也引起不少社会人士的热切关注。

 

    据遂溪乐民古城村里的老村长介绍,2001年7月,一位海外老先生到书院参观后,当即作了一首诗:“书院荒芜慨触多,坡楼四壁尽蛛罗,仰观仙像尘污面,三拜辞行泪欲沱。”2003年11月19日,几名外国,慕名前来参观珠城遗址和文明书院,最后说了几句话,意思是说:我们是西班牙人,参观后觉得古迹很有文化内涵,若能加以修缮,是很有价值的,希望你们保护好。2004年10月31日,一名美国人和一名德国人驱车前来参观文明书院,临走时也说:“古迹很好,希望以后加强维修管理。”

 

    外籍人士尚且能感受到对文明书院保护的重要,我们为何就不能?期待政府部门对此加以重视。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