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
来源:人民日报 | 2012-05-3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090

太祖皇帝

 

    如同高考是当代社会永远不会被冷落的词汇一样,科举成为最能激发古人勤奋读书的字眼。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总有读书人心无旁骛,埋头苦读。

 

  秉着“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科举制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它雏形初具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之久。

 

  而唐宋之际无疑是科举制度变化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如果说“开科取士体制,至唐时大臻完备”,那么宋代则将这种“完备”推向了极致。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与宋代国势衰弱、兵力不振相反,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辈出。而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对科举制的改革,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创立“特奏名”

 

  和当今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中第者自然是欣喜若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落第者则未免黯然伤神,一蹶不振。屡试不第者甚至铤而走险。唐末的黄巢就是这么一个“倒霉蛋”,屡试不第的他只好与王仙芝贩卖私盐,最后走投无路,起兵造反。

 

  但如果黄巢生在宋代,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积累到一定的年龄和参加考试的次数,他可以直接参加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如果他真有才能,获得皇帝赏识,还可以谋个一官半职。这是因为宋代的落第士人有一个特有的政策--“特奏名”。

 

  也许是生于乱世,经历过穷兵黩武的年代而不再崇尚武力,武将出身的宋太祖在登基之后偏偏喜好文臣。他不仅大大提高文人的地位,而且给予他们诸多的优惠,“特奏名”就是其中的一项。

 

  为了安抚年老落第的士人,宋太祖特意创立了“特奏名”制度--只要是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可以不经过解试和省试,由礼部报名,直接参加殿试,并赐出身或官衔。据统计,有宋一代,通过“特奏名”制度获取功名的士人约有五万人,几乎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一半!

 

  由于是皇帝特予推恩,所以“特奏名”又称“特科”、“恩科”。尽管到了北宋中后期,“特奏名”出身的士人未免有些被人看不起,但毕竟给天下无数士人(尤其是那些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仕机会。

 

  为了申明此举的意图,宋太祖特意下诏说:“朕务于取士,期在得人,岁命有司大开贡部,进者俾升上第,退者俟乎再来。”意思是说此举是为了优待老而无成的举子,每一个科场失意的士子都有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特奏名”制度的设立,使科举更具有吸引力,它意味着取士名额的扩大,使读书应举的前途显得更为光明。而通过这一制度,宋太祖也将天下英才全部收入彀中,既获得了人才,又消除了某些不稳定因素,可谓一箭双雕。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