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古时科举应试也需“准考证”
来源:摘自《中老年时报》 | 2012-07-1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561

科举“准考证”—浮漂

 

    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现在的准考证都有考生的照片,是为了便于监考官验明考生身份。然而,古代如何验明考生身份呢?

 

  清朝参加科举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为防止代考,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特征。

 

  《履国丛话》记载一个故事:有位叫胡希吕的“朝廷视学”在南京巡视考务,核对“相貌图”时,把上面“微须”的“微”字解为“无”字。所以,凡是脸上有“微须”的考生都被他审定为“人、图不符”,赶出考场。这可急坏了那些有“微须”的考生,他们同胡希吕争辩起来。胡希吕固执己见,怒斥学生:“汝等竟不知"微"作"无"解耶?”

 

  一个“微须”的考生一听,哈哈一笑,反驳道:“依您之见,孔子曾微服外出,是不是把衣裤脱个精光外出?当今圣上下江南均"微服私访",该如何解释?”胡希吕被驳斥得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只得让那些“微须”的考生重新进入考场。某收藏家曾展示过一张清代科举准考证,准考证上不仅写有应试者的曾祖、祖父、父亲、老师及邻居的名字,还需要两位保人画押。

 

 

 

责任编辑:路宁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