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曲阜孔庙 > 特色当地

汉碑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来源:汉魏碑刻陈列馆 | 2011-04-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182

 

   

    曲阜汉碑在我国诸多文化艺术领域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汉代是我国文字的大变革时期,我国的文字发展到战国时期已呈现分裂现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小篆推行全国。与此同时产生了在小篆基础上化曲笔为直笔,更加简易快捷的新兴隶书,这是古今文字的大转折。秦末,隶书的发展日渐成熟,于东汉之际定型,成为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汉字的成熟离不开汉隶的形成,正是因为有了汉代时“隶变”、“八分”,才使得汉字由初时篆体的圆转笔势发展成为折笔方块字的隶书,为由圆入方、由繁入简的楷书的出现和流行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从魏晋至当代,无数书家皆习临曲阜汉碑,受到了文人学者的极大重视。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曾亲临曲阜探访研究,并收入至自己的著作,清代翁方纲称孔庙《礼器碑》为汉碑第一,可用瘦、挺、硬、美四字概括此碑的特点。就书法艺术而看,曲阜汉碑可分为两个阶段。汉代初期书法仍沿秦代书法的传统,西汉石刻中祝其卿坟坛刻石均为小篆,《鲁北陛石》题中的“月”字,虽属隶书,可仍有带有篆字。《五凤刻石》中的“年”字伸展,与西汉竹木简相近,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以上这些刻石的字体,基本是方形的小篆,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接法密的特点,尤其是方折笔道,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致汉隶的重大发展,也是研究我国汉字书体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书法艺术成就之高,堪称我国西汉隶书碑刻的代表作。
   
    东汉前期由于承袭了西汉末期的书风,其笔画是无波势和有波势的两种风格并存。汉碑发展到东汉中后期,其点画波磔显明,已完全脱离篆意,变为存储纯粹的隶书了。按其笔画可分为方、圆笔道;按其风格神韵,可分为下列流派:

    瘦硬型:瘦而不枯,硬而不板,端庄典雅,洒脱天真,如《礼器碑》。

    流美型:波磔柔软,蚕头燕尾,飘逸秀丽,舒展流美,婀娜多姿,疏密有致,为八分书典型,如《乙瑛碑》、《孔宙碑》、《史晨碑》。

    汉代碑刻是历史留给曲阜人民的珍贵遗产。因汉碑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又是记载当时所发生的事件,谬误很少,且不易损坏或为后人篡改,故汉碑是对汉代历史典籍的补充,是纠正和订正典籍记载历史事件及人名之误的有力佐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包括曲阜汉碑在内的这些实物佐证,今人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和把握中国汉字发展的全貌。汉代碑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孔庙建筑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