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国学立户”:中国文化自觉?国学教育虚火旺?

质疑国学概念
来源:北方新报 | 2010-11-1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409


    早在1907年,章太炎等学者就掀起了一个国学教育的高潮。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国学似乎更火了,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大学,都开办了国学院,从中央电视台到一些省、市电视台都开有国学讲座,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学讲学班也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甚至还有只讲国学的国学堂,专业化程度是颇高的。总之,国学已经被学界和大众视为培育个人道德行为修养和文化学养的文化方式,同时,国学已经成为倡导国人身心健康和高操守的方式方法。

    国学兴盛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审视国学这一概念,就能发现它并不准确,或者说是一个伪概念。

    先从词义上来讲,国学二字如果是讲一个国家的学问,那么就不是中国一国的专利,别的国家也都应该有各自的国学,然而事实上我们很少能看到别的国家也有国学概念。所以国学在学术上很难与别的国家的文化研究接轨。从内涵上来讲,所谓国学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而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学界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还在研究与争论中。

    学界也时常有人宣讲国学的独特性,意思是说国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无需与别国文化接轨,国学就是中国特有的学术。只要我们细考究,从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开出的国学书目中,可以看到他们所提倡的国学经典,只不过是四书五经一类的传统文化,准确地说只是汉族传统文化,排除了其余55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看,中国的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流变与整合中发展起来的。汉族文化其实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这过程中当然与别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流变与整合,而且还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流变与整合。例如如今学术界认为能代表儒家发展新阶段的宋明理学,就从印度的佛学中吸取了一些文化内涵。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学术,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学术资源。

    回顾近百年所谓国学所涵盖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先秦诸子为主的儒家经典,这些作品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们已经分门别类地被划入中国的历史、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经学史、学术史和文献学当中。研究儒家文化学者,给儒家文化起了一个名字:国学,这只是一个乳名,随口叫之,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伪概念。如今当我们审查这个概念的时候,发现它缺乏现代学科分类所应该具备的独有的科学内涵。国学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能回归到它应有的学术位置上。类似这种从伪概念回归到原有概念的例证,在学术上太多了。在这正本清源的过程中,学术就发展了。

    若是把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化称为传统文化,还是比较准确的。传统文化经由创造的转化,可以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有生机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促使我们国家更好更快发展。

  

    本文作者:李悦

 

    相关阅读: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