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成人礼:成人之道也

冠礼的文化内涵
来源: | 2011-10-2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142

 

    习俗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化石,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成人仪式都把性成熟作为成年最重要的条件,在原始部落尤其如此。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观点,成人仪式基本上是宣告性成熟的风俗。她说“我们毋宁只需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把什么东西看成是成年的标志,以及他们承认这种新资格的方法。作为条件而制约着性成熟的礼仪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性成熟,而是成年在那种文化中的含义。”輥輵訛也就是说成年礼蕴含着某一族群在各种复杂的文化选择中形成的集体心理模式,蕴含着该族群的文化基因。


    成年礼是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世界上各种成年礼按照其仪式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标志型。主要通过个体服饰、身体、头饰等外部特征直观向族群表明成年身份。如非洲一些部落“割礼”、“凿牙”、“拔牙”,还有些是纹身、染牙齿等等。(2)考验型。以各种痛苦的折磨考验,让受礼者从心理上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变化,用跳崖、搏击、鞭打、放血、虫啮、火烤、烟熏等各种残忍手段考验青年男子,很多时候都伴随有巫术活动。(3)教导型。一般在女子成年礼中最常见,经常用隔离、洗浴等方式,教给她们有关性、生育和抚育孩子、操持家务的各种知识,我国古代女子成年的笈礼也有这种性质的仪节,大都由女性长辈操持举行。(4)象征性。大多数现代成人仪式都是象征性的,基本脱离与身体的直接关系,其本质更重视社会身份意蕴的改变,通过仪式赋予参礼者成人资格,这种类型的成人礼与原始巫术的神秘性已无多大关连。

 

    冠礼是华夏民族的成年礼,由此也必然承载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使得人类能够用符号表征世界、创造文化,从而使自己和动物区分。冠礼通过一系列规范的动作、服饰、语言、事物器皿等文化符号,营造出庄严的氛围,给受礼者以心灵上的涤荡和认同感,使受礼者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灌输中达成身份上的归属,认识自己作为成人的责任。


    从冠礼的仪式程序和中国古代对于孩童加冠之前的教育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冠礼除不具备“考验型”成人仪式的特点外,另外三种类型的功能都兼而有之。古代冠礼没有采取考验型的成人仪式,具体原因当有以下三点:(一)与古代华夏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国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内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日落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于一般的灾难、磨砺大都可预见,这使古华夏族生活、心理都较为安定,身体上的故意伤害反而可能会危及古人的劳动能力,使其生活真正陷入困窘。(二)尊重祖先和慎终追远思维的“拟宗教”情结,让古人对祖先长辈极其尊重,有学者说中国是以祖宗崇拜为宗教的,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宗先辈是神一样的存在。为体现对父母的尊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也不可能实行考验型严酷的成人仪式。(三)中国哲学思想极具辩证意识,阴阳说、周易的推演变化、老庄哲学等,都深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生之矛盾统一规律;孔子更是继承殷周“尚和”“尚中”思想,形成“扣其两端、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理论,《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輥輶訛而古代的华夏族从来就鄙夷蛮夷的茹毛饮血等粗陋习俗,西周礼乐文化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礼仪制度也不太可能采用这种粗暴的、太过极端的手段。


    中国古代冠礼标志性的特点很明显,仪式中加冠改服的仪节,脱掉童子穿的“采服”,戴成人之冠,起到从外表服饰上标志成人身份的作用。象征性也体现在很多地方:如加冠和取字的仪式后获得的成人资格,使加冠和取字都成为一种符号,象征了成年人的权利、行为、资格,和童子的生活有很大区别,也象征新我的诞生;且仪式本身即带有象征性,举行仪式的地点、用的器皿、仪式中的行为言语都有深刻的象征含义,嫡长子“礼于阼”輥輷訛,表明可以代父亲行礼参加各种社会交际;改服、祝祷、宴饮、酬答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活动,也喻示着受礼者身份的改变。


    冠礼象征性强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表现,最明显的特征,即冠礼较少含有原始巫术色彩,礼仪的因素更加突出。确立礼制的西周至春秋,是一个神巫渐退,理智愈明的时代,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古代希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在这一时期都有各自的辉煌发展;而中国当时处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思想发展的深刻及广范,基本奠定了两千年已降中国文化的特性。虽然西周的礼乐制度来源于宗教祭祀,周公制礼作乐时也吸收了夏商巫觋文化的很多因素,但是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理智精神的觉醒,社会意识逐渐剔除巫因素,更多倾向于理性。“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輦輮訛,周代人们已经更有理性;孔子不语乱力怪神,重视自己能够把握析明的实在世界,极具现实主义,这也是冠礼为何除了筮日、筮宾、祭祖之外并无太多神秘色彩的原因。


    现代心理学对巫术的分析表明,巫术一般借助药物使受礼者处于极度的疲劳、恐惧、虚脱等自我意识暂时失落的易感状态中,与神秘力量达到沟通和交感互渗,能够接受暗示和控制。考验型成人仪式中的各种严酷手段都在于取得这一效果,从而使受礼者在心理上与本族群的文化融合,真正在心理上建构自己的成人身份。冠礼不借重巫术,而是通过特殊地点(家庙等神圣场所)、筮日筮宾、宾主酬答、主宾及赞礼者的祝词等仪节,通过仪式的庄严和行为的严肃规范,给受礼者营造出族群文化氛围的象征性场景符号。庄严华美的祝词、规范有度的进退揖让,尽显礼乐文化之美,以象征的形式对受礼者形成震荡激奋,使其在心理状态上被族群文化意识融合强化,确立受礼者的成年责任感和族群归属感。


    冠礼的教育特征最为突出。我国古代很重视教育,加冠之前,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童子从六岁开始学习各种生活必备知识,方数、出入饮食谦让之仪、辨认四时季节;十岁后出外学习,初步学习礼仪,接着开始学习诗、书、乐、舞、射御,到二十岁加冠后开始学礼。加冠的前后都在对受礼者进行教育,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冠礼不仅指三五日内的加冠式仪节,还包括加冠前后的学习。“二十加冠,始学礼”,冠礼只是礼仪学习的正式开始,作为成人该成员已经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必然包括参加、主持各种礼,这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冠礼中,宾对受礼者进行教育和提出希望。始加,祝词曰“弃尔幼志,顺尔成德”輦輯訛,教育受礼者要抛弃童心之好玩,培养成人的志向德行和责任感;再加祝词曰“敬尔威仪,淑慎尔德”輦輰訛,希望受礼者保持成人的威仪不懈怠,谨慎修习成人之德;三加祝曰“兄弟俱在,以成厥德”輦輱訛,意为兄弟都来参加你的冠礼以成就你的德行;醴词曰“拜受祭之,以定尔祥”輦輲訛,让受礼者重视祭祀之礼,务必要敬重祖先,才能永葆安康;醮词“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輦輳訛,强调受礼者要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这些祝词有固定格式,以劝喻的口吻对加冠者提出希望和祝福,要加冠者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希望中包含了“敬、慎、尊、孝、友”等德行,所以刘向在《说苑》中评价冠礼能够使人“内心修德,外披礼文”。重视德行的“君子品格”,是孔子理想社会实现的先决条件,冠礼对加冠者德行修养的教育倾向正是这一理想的实践。

 

    冠礼本身是非常隆重的仪式,主持加冠礼的主宾、赞礼者都是精通礼仪的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本身的一言一行就是很好的教育范本。这既是一个示范场合也是一个实习场合,使加冠者和其尚未加冠的兄弟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礼的内涵,已经加冠者则可借这一场合警醒自己时刻不忘成人的德行修养。“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冠礼之后就要深刻履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国君,尊敬长辈的责任和德行。可见冠礼的教育包括了知识教育、公民责任、成人心理教育、礼仪行为教育还有最重要的德行教育,称得上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