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成人礼:成人之道也

冠礼:二十加冠,始学礼
来源: | 2011-10-2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3139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男的成年后才允许带冠,在冠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礼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礼也是冠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冠义》篇记载:“冠者礼之始也。”

 

    《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冠礼的仪式程序在《仪礼》中记载的最为详细,《仪礼》在先秦时期单称为《礼》,是“三礼”中著作年代最早的,《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这里的《礼》指的就是《仪礼》。该书比较完整的保存了西周时候的礼仪程序,《士冠礼》排在全书第一篇,足见其重要。冠礼仪式隆重庄严,主要程序
有:


    (一)礼前准备


    行冠礼之前主人家首先要筮日、筮宾,即通过占筮的方式,选择举行仪式的日期和主持的人。“筮日”、“筮宾”都必须在家庙进行,即“筮于庙门”⑨,“冠、娶妻必告”⑩,这是尊神尊祖意识的体现。“旅(指众筮人)占卒,进告吉。”輥輯訛即加冠者的父兄(即主人)率领筮人、宗人等进行占卜,根据众人的占卜结果选出正确吉日。日期确定,主人提前三天通知僚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所谓“戒宾”。行礼的前三天,主人再占卜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正宾”,还要为正宾请一个助手,即“赞冠者”,以协助正宾顺利举行冠礼诸项程序。筮日、筮宾和参加冠礼仪式的人员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主人所有的家人、族人和属臣,表明整个家族对此重视。在家庙中使用占卜、加冠时和醴冠者时祭祀祖先,也体现了冠礼仪式的宗教性质。

 

    (二)冠礼正礼


    正礼之前,准备好加冠所用各种用品,在仪式前摆出,所谓“陈服器”。主要用品有三类:一是冠与服;二是头饰,有栉、纚、笄等,三是敬神敬祖之祭品,如醴、勺、觯、木四、脯醢。其次,主人在祖庙阼阶偏北位置设好受冠者席位,这个位置原本是主人之阶,到行礼之时让加冠者站在这个位置则代表他已成为可以代父行事的成年人。行礼前受冠者仍然穿着童子的“采衣”待于房内,主人把宾迎接进来,受冠者再从房内走出,由赞冠者用栉替他梳头,以便加冠。冠礼的中心环节就是由正宾依次将布冠、皮弁、爵弁三种冠加到将冠者头上,同时受礼者改换三种服饰。第一加缁布冠穿玄端、缁带、赤而微黑的蔽膝。再加皮弁,要穿素积、缁带、素蔽膝。三加爵弁,穿熏裳、纯衣、缁带。所加之冠服愈来愈尊贵,最后加用于朝堂的爵弁,《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輥輰訛每次加冠后正宾都给受礼者不同的祝词。


    三加之礼完成后要醴冠者,即正宾给冠者敬醴酒。接着,由冠者下席,到席南端朝北坐下取脯,然后从西阶走下,到东边小门外拜见母亲,送给母亲“脯”,母亲“拜受,子拜送。母又拜”輥輱訛。母亲拜受的这一仪节,在现代韩国的成人礼中仍保留着。


    醴冠者之后是“命字”。由为他加冠的正宾取表字,以方便在社会交际中平辈之间、晚辈称呼长辈时使用,以示尊敬。


    (三)礼成后行拜见礼


    冠者礼成之后已是成人,这时用成人礼见兄弟、赞礼者、姑姊;接着“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縪”輥輲訛,执挚参见国君,拜见卿大夫、乡大夫。这时冠者所戴玄冠是通行的用于祭祀上朝等场合的正式礼帽,表明他“成人”之身份。首先拜家庭各成员,然后上至国君,下至乡党士绅,私人性的成人仪式,影响范围从个人到家庭,又扩展到了庙堂和乡里之间,受礼者从少年步入成年,从父母膝前转入社会庙堂,标志真正成人。主人在冠礼之后向宾客敬醴酒,送礼物酬谢,将宾客们送至大门外,仪式结束。以上是嫡长子冠礼仪式的基本步骤,当然也有各种例外和偶然情况,如孤子、庶子、冠者母不在(归宁或者有疾病),仪式会相应有所变通,《仪礼》中都有说明。冠礼的程序也并非一成不变,经历周代兴起、汉代繁盛、宋明复兴、清朝消亡几个发展阶段,仪式的过程也由繁至简,逐渐更易于操作。


    冠礼仪式的历史发展变化


    西周是中国礼制的成熟期,嫡长制的宗法社会规定“二十冠而字”,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没有加冠则不能参与祭祀、社交等活动,如周武王死后周公代政,即因为“成王幼,不能莅祚”輥輳訛,到其成年时,周公才归政成王。周代男子有冠礼,女子成年则行笄礼,行冠礼而有成人身份,戴冠是对其守礼的要求,也是社会通行的规范礼法。春秋时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人们又极度重视礼法。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齐景公披发出城门,被守门人“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輥輴訛。国君不戴冠而违礼,连守门人都敢指责他,景公惭愧到不敢上朝。西周及春秋时期对冠礼及戴冠的重视可见一斑。

 

    秦汉两朝也极其重视冠礼,汉惠帝加冠时大赦天下以示庆祝,汉昭帝的元服等仪式专门撰写皇帝加冠祝词,以区别于臣下的冠礼,也开了皇帝冠礼专用祝词之先例;到东汉时期,经过学者何林的简化,士庶的冠礼由“三加”变成“一加”,更加易于操作。在学理上,汉代经学儒生们从儒家角度诠释礼,经过删汰、整理、加工,将其纳入儒家学说的体系,“三礼”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使冠礼添加了更多儒家思想因素。


    南北朝至隋唐,因为战争、民族融合、佛教传入等因素,冠礼已几经修订更改,较多在皇室举行,渐趋简化衰微。宋明时冠礼又再次受到重视,许多宋朝学者认识到冠礼的重要作用,司马光作《书仪》、朱熹有《朱子家礼》等书大力倡导,政府也加以推行,但收效不大,未能大范围普及。一直到洪武元年(1368 年),鉴于有元一代对汉文化的忽视毁坏,皇帝召定冠礼,对皇子到庶人都明确规定了不同的冠礼仪文,故此,有明一代冠礼比较盛行,其皇子的冠礼尤其隆重。及至清军入关,实行剃发改服政策,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被直接破坏,至晚清又有近代西方文化之冲击,冠礼从此湮没。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