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孔庙: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剂

孔庙透视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来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 | 2011-11-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697

 

    孔庙从最初的一所到清末的1700多所、从中原到边陲、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中国到世界。可以说孔庙不仅是一种中华文化,而且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值得关注地是当代新孔庙也在我国不断诞生,如广东三水孔庙、广东潮阳孔庙等就是当代新孔庙的代表。这些孔庙的性质属于纪念性孔庙。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则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一个象征,孔子学院就是当代意义上的新的庙学合一,即新的、赋予时代意义的孔庙。这些建在国外的孔子学院都有孔子像,具有纪念性质,教的是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化等,虽然不以学历教育为己任,但是符合学校概念。即表现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庙学合一。区别就在于古代中国的庙学合一,是科举制的摇篮,是培养国家公务员的摇篮。孔子学院则是当代中国把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旨在使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通俗地说,前者是培养古代公务员的学校。后者则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传播使者。


    古代在日本、越南、朝鲜的孔庙也是庙学合一,不过它不是中国政府所为,而是日本、越南、朝鲜所在国政府所为,而当今中国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孔子学院则是当代中国政府所为。这是古代各国孔庙和当代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的一大区别。


    中国孔庙有四种主要类型:国庙、家庙、学庙和纪念性孔庙。

 

    众所周知,曲阜孔庙是我国第一所孔庙,历史上兼具纪念性孔庙(孔子死后,鲁哀公在孔子旧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纪念性孔庙)、家庙(因为是孔子旧居,自鲁哀公悼念孔子后到汉高祖刘邦祭孔前的历史阶段,又兼具家庙性质)和国庙(西汉刘邦至清末,国家派员管理并出资维修)性质,刘邦以后曲阜孔庙主要是国庙性质。其所谓家庙则局限在后世“三孔”的孔府内。


    中国绝大多数的孔庙是“学庙”。各级学庙(如府学、州学、县学等)就是以学为主、庙学合一的官方学校,这是为数最多的孔庙。可以说99、99 %的孔庙都是此种类型,比如说苏州府学,说的就是苏州文庙;而苏州文庙就是苏州府学的代名词。两者是一回事。因为,此类“庙”或“学”,其性质是学校。只不过是在学校里有纪念先师孔子的庙宇大成殿而已。中国从北魏开始到清末在全国各地县以上行政区域建学,学校内建孔子纪念性建筑,并立孔子像,故又叫庙学,或文庙,或某某县学文庙、某某府学文庙、某某州学,或直接称某某县学、某某府学。如如明清时期称苏州府学或称苏州郡学等。至清末,中国有1560多所类似的这种庙学,一说是1700多所,甚至有人说是2000多所。地域非常之广大,从南方到中原,再到边陲,各少数民族区域均纷纷建立孔庙,中国第一所庙学从北魏开始。北魏孝文帝诏令全国郡县各立学祀孔子(注意:庙学合一从此开始),待遇同周公。郡县立学祀周公、祀孔子,为孔庙(学庙)在各地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先圣庙于京师”,这里的京师即指“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这是除曲阜外,中国的第一所孔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座孔庙相当于后世的太学或国子监。这说明除曲阜外,其他地区也开始了修建孔庙的活动。如宁夏宁川文庙、新疆乌鲁木齐文庙。青海贵德文庙,云南建水文庙、内蒙古呼和浩特丰镇文庙等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建文庙学宫起到了中华文化融合的巨大作用,对中国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西夏皇帝尊孔子为“文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属首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并在今宁川建立庙学。历史上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隋文帝开科举直到清末废科举,中华文化一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流,各民族统一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符合条件的各民族子弟都可以参加秀才考试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孔庙读书。从考生的民族情况来看,覆盖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民族,如满、汉、蒙古、党项、回纥、女真等族。因此,各地孔庙在教育方面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张晓旭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研

              究员、教授、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