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孔庙: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剂

文庙学宫:通向官场的第一到大门
来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 | 2011-11-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647

 

    童试,或称小考、小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参加童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或儒童,其中参加文试的又称文生或文童;参加武试的叫武童。童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报考者需填三代履历。同考者五人互结联保,并由县学、府学或州学廪生列字据承保,考前两三天凡承保的廪生齐集县、府、州学宫内的明伦堂公开鉴印保结。一些上义学的贫困子弟找不到廪生承保的,也可请义学老师承保考生“身家清白”。妓娼、优伶、皂吏、兵丁、妇仆、屠夫、理发、修脚和小贩等三教九流出身的子弟一律不准参加童试。
   

    县试共考五场,需半个月才能考完。第一场考经论,第二场考史论,第三场考时务论,第四场默写圣谕广训,第五场为复试。考场设在县衙内。如苏州府吴县每次县试应考者最多达800余人。 每场考过都要出榜,学房负责录取通知给考生。前场考取,才准考下场。前四场出榜叫“出草案”(初试合格名单)。到第五场复试发榜叫“出正案”(复试正式录取名单),正案者,送府试。


    府试在苏州举行,凡县试考取者都可应考。府试共考四场,考后发榜。县学房派专人前往抄录回来张贴,叫做“小案”(公示名单)。

 
    考取者再参加第三阶段的院试。苏州地区的院试在苏州举行,计考三场,由江苏学政亲临苏州主持。院试结束,发“团案”(榜)公示。凡考取院试者由礼部发“红案”(即录取通知)。录取名额的多少均由礼部核定。


    其中,院试是最重要的考试,直接决定是否录取生员(秀才),如上所述,院试由各省学政(类似今省教育厅厅长,但其地位与巡抚、布政使等同,俗称学台)主考,考中者称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入文庙学宫)学习。院试考场一般设在各府所在地。江苏苏州在清代不但是巡抚衙门、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所在地,也是苏州府衙门所在地,苏州设院试考场,地点在苏州城西,今道前街按察使司衙门内,古迹一部分犹存。江苏省泰州市至今还保存一座完整的学政试院,古代院试就在试院内举行。梁启超曾说:“各省学政考试生童,为士子进身之始”。在科举时代,只有院试成功了,才能成为走向显赫仕途的第一道大门,它是“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道路的第一步或开始。


    童生只有顺利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后才能进入府、州、县学读书。童生接到“红案”后,所在府、州、县署择吉日举行入学典礼,府、州、县官为新生簪花挂红,生员向府州县官行庭参礼,然后在府州县官的率领下, 拜文庙, 再到明伦堂前设香案望阙谢恩(拜当今皇帝),接着县官更换官服,入明伦堂,与学官行交拜礼,最后,新生入学宫见学官行拜师礼。     


    生员进入县学或府学后,分等次,凡考试成绩排在一等前列,按名额享受月米(每月每人6斗, 另有适量鱼肉)待遇的生员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即优等生);成绩合格,但属额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扩招生);其余生员附学的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通过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

 
    生员(秀才)要想真正取得功名就必须参加乡试,这是科举考试的第二步,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均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前,考生均先参加省学政巡回的岁、科考,逢丑、未、辰、戍年所设的“岁考”,寅、申、巳、亥年所设的“科考”。岁考称“老案”,所有生员均须赴试;然后应科考,岁考合格者均参加科考。岁、科试都由省学政亲临主考,考评优劣,分等次定赏罚。秀才在所在府州县学要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考试,优秀者或优胜者方能参加省一级的乡试。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秀才还不算真正取得功名,但它是通向官场的第一到大门,只有举人和进士以上才算真正取得功名。如明清时期的乡试(省级考试)、中央礼部的会试(国家级考试)、皇帝的殿试,中举或中进士后,方能担任不同级别的公职进入官场,。一般来说,中举人、中进士就可以授予官职。如清代,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可授官翰林院庶吉士或县令等职,从七品或八品。国子监的监生,其身份类似秀才,也可考举人或进士,成功后直接授官。

 
    科考合格方取得参加本省乡试资格。乡试又叫“秋闱”(考期在农历八月),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合格录取的叫举人,出正榜,其中第一名叫“解元”,苏州明代的唐伯虎曾经中过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名叫“经魁”,其余的人统称举人。成为举人,即为正途科班出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又叫“春闱”(农历春季二月或三月开考)或“礼闱”(礼部主持的考试)。举人中举后,如要谋取更高的功名,须到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逢辰、戍、丑、未年试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举行会考,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农历二月,后改在三月,也分三场。因会试是春季开考,故又称春闱或礼闱。考中了就是贡生。明清一届会试全国取贡生约200至300名左右。


     会试后,所有贡生再集中到太和殿或保和殿进行复试,称殿试,并由当朝皇帝亲自做主考官。考策问,定甲乙名次,凡会试考中的贡生(贡士)殿试后都称进士,并分三甲,第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俗称三鼎甲;第二甲是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第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名额不限。考中状元的官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按殿试成绩选用为翰林院庶吉士,称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肄业三年,经过考试留院的也可授翰林院编修,其它授各部主事、中书、外地知县等。

 

 

    本文作者:张晓旭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研究

              员、教授、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