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祭孔大典的服饰研究

明代祭孔服饰的内在精神意蕴
来源: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库 硕士毕业论文 | 2011-11-1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273

 

    明代祭孔服饰在其所具有的内在精神意蕴方面有着很高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衣冠载道,劝人慕德;尊崇儒家,彰显礼乐两个方面。

 


    衣冠载道,劝人慕德


    衣冠服饰,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精神产品,应当说,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双重功效一一实用功效和艺术功效。前者表现在衣饰能够抗寒防害、避体遮羞、保护身体。后者则超出了实用的功能,成为一种有形的哲学,被注入修身良药,喻世警钟等抽象而又博大的内涵,成了弘扬道德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祭孔服饰从形制、用色、图案、到配饰,几乎每道工序,都不是服装工艺手段的简单应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有“文以载道”、“表德劝善”的思想寄寓其中,“衣服文章,乃劝人慕德”。


    譬如,“冕服”——依冠为名,冕,前俯后仰,意在象征谦卑礼下,也是警勉服用者不可昂扬倨傲以骄人。又版形前圆后方,象天圆地方——非真正天圆地方,乃在示人以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一定的义理、法则,如“规”似“矩”。就是说:凡做人处世,务当循规蹈矩,不得有连。


    此外,祭孔服饰中的“深衣”之制,则是衣冠载道的典型体现:其裳部由十二个半幅相连而成,裳的左右是以不等边长三角形的布尖端向上拼合而成。因而整个裳部像是秤锤的形状(秤锤的学名叫“权”)。裳的底部垂直,像是天平称的横式秤杆(这种秤杆的学名叫“衡”)。深衣的领型是方领右衽,其状方,近于“矩”。深衣的背部有一条唯一通上至下垂直的中缝,像是木工锯木或水泥工叠瓦施工取直的绳,于是称这一条中缝叫“绳”。《礼记》<深衣>篇指称裳的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完整数字,合称上述的“规”、“矩”、“绳”、“权”、“衡”,叫做“深衣五法”。其中“规”“矩”象征守礼守法;绳象征直道无私;“权”象征志虑安定,处变不惊;“衡”象征处世平正,心气安和。《礼记》又说:深衣具此“五法”,故“圣人贵之”。所以深衣的应用范围广泛。至于单衣的裁剪与深衣同制,都是由于重视“深衣五法”之故,旨在勉励人们凡立身服公,必当循此“五法”而行。


    “深衣五法”是衣冠载道在形制方面的体现,就祭孔服饰的配饰而言,同样具备此作用,例如,祭孔服饰配件中的圭、佩玉等等,用“玉”、“圭”来比喻君子之德,虽然这些只是服饰的点缀之物,但却蕴含了极其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意识,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以劝人慕德,表达崇敬与尊卑。


    可见,祭孔服饰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审美特征就在于以衣冠寓修身之道,注重身心修养与道德磨练,将深奥的理论和思辨寓于服饰之中,并使之深入浅出,在这里,衣冠又超出了它原有的功能,被注入修身良药、喻世警钟、治国方略等抽象而又博大的内涵,成了弘扬道德的工具,起到教化作用。

 


    尊崇儒家,彰显礼乐


    古人重视礼,认为礼是天地之序、人道之极、治国之要,起着经天地、理人伦、明王道、助教化的作用,因而百代一贯,万世同法,千古不易。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礼,从大的方面看,是国家的政治制度;从小的方面看,是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非礼勿动”之中,当有“非礼勿穿”、“非礼勿戴”之意。既然穿戴与礼合为一体,在崇尚礼的历朝历代,对服饰的重视自不待言,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从祭孔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其形制、色彩、配饰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是从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服饰都在倡导“礼”,彰显礼乐。


    从着衣观念上看,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指社会地位高和有道德的男子,在服饰制度中的君子仍然是指上层社会的男子,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只能按礼规定,穿与其级别、地位相符的服饰,不僭上,不逼下。服饰必须体现差别,绝不能越礼犯忌,这在祭孔服饰中一望而知,品官级别等威有序,从形制到用色,皆有定制,否则“出礼即入刑”,“出礼”会受到“刑”的制裁。


    此外,儒家要求服饰美须谨遵“合礼美”,的要求,即只有符合礼制规定的服装才是美的。任何超越礼的服装,都是不允许的。着装不是个性的选择,不是灵性的体现,而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和政治的设定,所以祭孔服饰的形制与中国古代服饰形制是一致的,即强调平面格局,直线造型,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形象的完整性,注重政治、伦理赋予的表面象征。不管是祭服、朝服、弁服还是乐舞生冠服,其“礼”的观念是毋庸置疑的,其形制采用平面结构的上衣下裳,以及衣裳相连等;色彩则采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方——五行色;并且,在构成观念上强调衣料的表面装饰,服饰纹样的寓意化,将表德劝善的思想寄予其中,服饰的道德教化作用非常明显。


    可以说,祭孔服饰处处体现孔子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它以“礼乐”教化为目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以“文质彬彬”的审美尺度,用以衡量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否统一,并在“约之以礼”的道德行为规范中,来展示合于“礼乐”文化的观念。

 

 

    本文作者:李晓萍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