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探寻传统儒教文化的活化石——韩国成均馆

儒教王朝:儒家与文庙在朝鲜王朝的兴盛
来源:本网 | 2012-05-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171

    从东汉开始,朝鲜半岛北部作为中国的郡县就采用中央王朝的统一制度,祭祀周公和孔子。独立后,新罗圣德王十六年(717年)开始祭祀孔子,将孔子和弟子像置于太学,开始在国学祭祀孔子。高丽仁宗五年1126年,将学校和文庙推向地方。朝鲜建国当年,即命各道按察使将学校兴废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内容。乡校一时达到360所,祭祀孔子的文庙从此遍布朝鲜半岛。

 

建设国子监,推动全民教育


    高丽时期,成宗以儒学为治国理念,尤其重视教育,即位当年(982年)即命州、郡、县选取俊秀弟子送京学习,在首都开京(今开城)建设国子监。


    仁宗时,仿照中国设立六学。


    理学传入朝鲜半岛后,被称为东方理学之祖的郑梦周,把儒家礼俗推广到全社会,令士庶按照《朱子家礼》建家庙,立神主,祭先祖,将“处处祈佛,家家祀神”的民俗改变为“处处祀孔、家家祀祖”的儒家礼俗。


    朝鲜王朝仰慕当时的中华文明,醉心中国文化,朝鲜当权者言必称孔孟,街谈巷议也以四书五经为依据,致使朝鲜形成“崇尚信义,笃好儒术,礼让成俗,柔谨成风”的民族性格和社会风尚,朝鲜也以“小中华”、“东海中华”自居,朝鲜王朝也被称为儒教王朝。


国子监改称“成均馆”,国家级祭祀开始


    忠宣王时,蒙古人攻入,高丽最终成为蒙古的属国,也就不能再称为国子监(国学)。忠烈王三十四年(1308年),据《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弟子焉”,国子监改称为成均馆。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文庙祭祀更加频繁,国王经常到文庙祭祀。


    太祖七年1398年,国学成均馆文庙落成,太祖李成桂首开朝鲜国王亲祭的先河。

 
    朝鲜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从中国唐朝以后,朝鲜大多数时间里属于中国的潘国,其制定比中国低一等,所以祭祀制度也比中国低一等,文庙祭祀属于中国中祀的等级,并且一直保持到清代。明朝迁都北京后,朝鲜与中国来往更为方便,所以朝鲜制定了文庙祭祀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其制度与中国非常接近。直到近代,韩国成均馆才将原先祭祀的六佾舞改为最高级别的八佾舞。

 

倭寇也尊敬孔子


    倭乱中,许多朝鲜儒林想方设法保护文庙,有的人将文庙牌位迁到安全的地方进行保存,有的则直接告诉倭寇不要破坏文庙。比如珍岛乡校斋长金熙南担心文庙遭到破坏,除将文庙牌位全部藏到山洞外,逃难前还在明伦堂的正门上题写了“天下岂无夫子道”一句诗,以告诫倭寇不要破坏孔子庙。未料,倭寇看到后竟然良心发现,不仅没有放火焚烧学校和文庙,还在金熙南的诗句后面对上“此地亦有忠烈士”,以表达对金熙南的赞扬和对孔子的敬重。

 

参考资料:

《世界孔子庙研究》 孔祥林 中央编译出版社

 

 

 

 

 

 

 

 

 

 

 

 

责任编辑:cassie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