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南京夫子庙 > 建筑艺术

东南第一学
来源:本网 | 2011-04-2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839

 

    南京夫子庙学宫也称为“东南第一学”,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至今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学宫一直是教育圣地,是江苏省最高的学府,是学子登科出人头地必须跳跃的龙门,也是地方教育、文化、人才的发源地。明代之前,学宫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代之后,进学宫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许多学子们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圣贤之地、读圣贤书、成圣贤之士”的愿望,来到学宫进行学习和生活。“地处庙内深幽处,悠悠传来读书声”,指的就是学宫内学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景。


    “东南第一学”五个金色大字,是由清代南京本土状元—秦大士所题写。秦大士自幼聪明,10岁能写诗,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23岁时,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38岁时,进京赶考,在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考上状元,为清朝第43位状元。

 


吴敬梓塑像

 

    俗话说:“自古江南多才子”,历史上从夫子庙学宫走出了多名安邦治国的名臣、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三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南宋忠臣文天祥,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孔子后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民族英雄邓廷桢,清代名臣林则徐,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等人都曾在学宫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学宫教学图

 
明代学宫碑与清代学宫碑


    在学宫院内,有二块学宫碑,左边是“明代学宫碑”,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激励天下士子学人,遵循儒学,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命礼部撰文,规定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内容及行为准则,史称“学宫条规”。右边是“清代学宫碑”,该碑文系清代顺治皇帝为规范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命礼部立石于全国学宫。
清代学宫碑除规定了学子们的学习教材及相关罚则外,增加了要求学子们尊敬、爱戴父母和老师,做利国利民之事等内容。二块学宫碑的内容类似现在的大、中学校学生守则。


习礼亭与仰圣亭

 

    学宫院内东西两侧分别有“习礼亭”和“仰圣亭”, 左侧摆放有圣音鼓。右侧摆放着“礼运钟”。青铜礼运钟,于1999年9月铸造,钟高2.55米(寓意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而建),重达4吨,撞之其声浑厚,余音悠扬。钟面精雕细刻,图文并茂。


    青铜“圣音鼓”与“礼运钟”同时铸造,仿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青铜鼓。鼓高2米,寓意喜迎2000年而铸,重1000公斤,鼓面直径1米,鼓身长1.2米,其整体铸造的青铜大鼓堪称全国之最,钟名和鼓名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题写。

 

礼运钟

 

    夫子庙学宫内的“礼运钟”素有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异曲同工之妙。俗话说:“礼运钟”的钟声,可以传播以礼为用的心声,可以传播“金榜题名”的运气。

 

 

责任编辑:歡歡 刘真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