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武威文庙 > 馆藏文物

武威文庙一绝 桂籍殿匾额
来源:本网 | 2011-06-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598

武威文庙桂籍殿檐下汇集的匾额

 

    匾牌,又称匾额。是集书写、雕刻、彩绘为一体,并适合在名山胜景、殿堂楼阁、庭院门亭悬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字独有的表现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汇集了一大批以书法、美术和思想内涵为一体的艺术佳作。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而代代相传。它的艺术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时期,而盛行于明清。


    武威文庙东院文昌宫桂籍殿前廊檐下集中悬挂着自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 “化峻天蕖”,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共有44块,有的牌匾距今已达300多年,但保存仍然完好。数量之多,悬挂之集中,堪称武威文庙一绝,不仅居大西北之首,而且在全国也属罕见。


    文庙桂籍殿的这些匾牌,尽是文章能手、书法大家、绘画巧匠、雕刻名家匠心独运的杰作。其匾文,用典绝妙,寓意深刻,富有启迪性。对古代神话中,文昌帝君的礼乐教化、导民之峻德,至城之敬,赞颂之至。其书法,飘逸潇洒、朴拙雄健、遒劲俊美、豪迈奔放,堪称艺术珍宝,美不胜收。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书。

 

“聚精扬纪”匾


    “聚精扬纪”,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匾。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笔力气势磅礴,俊逸浑厚。词匾意为:颂扬讴歌文昌帝君,招贤纳才,汇聚天下之精英,弘扬和维护法纪,以礼治国安邦。并激励后学者,以强国为己任,勤奋读书折桂枝。

 

“书城不夜”匾


    “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1808年)年春,乡国学弟子叩。其书者不详。“书城”,表示书之多而且珍贵,读书人亦多。“不夜”,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书城不夜”四字尤显俊秀,刀工悬殊,其意境寓意深远,深得人们的喜爱。匾牌整体布局合理,加四角龙纹图饰,显得高贵而淡雅,不愧为中华名匾。

 

“万世文宗”匾


    “万世文宗”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匾,书者不详。其笔势雄伟朴拙、遒劲挺拔。词匾意为:赞颂掌管文运、以礼乐教化引导人们的文昌,将文昌奉为千秋万代受人尊崇的文教祖师。

 

  “彩振台衡”匾


    “彩振台衡”,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匾, 此匾意为:看到文昌宫闪耀的彩色光芒,似乎像振遥着三台星和天衡星,以勉励天下学子树雄心、立壮志!

 

“曜握斯文”匾


    “曜握斯文”,清乾隆年间,凉州府儒学训导石澓贤题。赞礼乐制度,颂文昌为弘扬斯文的典范。

 

“为斯文宰”匾

 

    “为斯文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邑人贾坛题。赞颂文昌是维护礼乐制度,主宰天下文运的最高权力者。

 

“司文章命”匾


    “司文章命”,清乾隆年间,特简文林郎知武威县事王守增题。指掌管命运和主宰文运的神,裁决科考者的前途。


    武威文庙桂籍殿匾牌之所以能够“劫后余生”保存到今天,实属—种历史的偶然。民国末期,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被用作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冬天寒冷难耐,他们便打起顶棚,还在前廊下筑起了墙壁,并装上门窗,于是这些高挂在檐下梁檩间的匾额就被全部隐蔽了起来。直到“文革”后期,社会关注保护文物,拨款维修文庙及文昌宫古建筑,这些匾牌才得以“重见天日”。

 

    武威文庙桂籍殿匾牌,洋洋大观,遗存丰富,是研究中华匾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文昌帝君名曰张亚子,四川梓潼县人,西晋末年生于四川,生前主事皇帝文书起草等职。相传他通晓诗书,兴教办学,严肃考纪考风,编选天下贤才结束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官局面,使贫贱的才子们期有所望。他死后,玉帝让他掌管文昌和人间禄籍,所以历代文人都纷纷题词挂匾、诗文赞颂,以示呈上心中最美好的愿望。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