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曲阜孔庙 > 馆藏文物

汉碑的形制
来源:汉魏碑刻陈列馆 | 2011-04-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1106

 

 

    西汉与东汉的碑刻在风格与内容上都略有不同。前者多为篆书和带有篆意的隶书,刻石均较小,刻石质朴、浑厚。东汉时期,刻碑之风大兴,碑刻庄重、严整,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化和高度个性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碑的形制已各具其规模,即碑的形制已基本定型,故碑一般可分为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碑座称“趺”,为长方形,有龟趺、方趺等。碑身则为长方形竖石,正面谓“阳”,刊刻碑文;反面谓“阴”,刻题名;左右两面谓“侧”,也用以刻写题名。碑首称“额”,用以刊刻标题,有半圆形、圭形和方形三种类型,四周多刻有螭龙、蟠螭雕饰。此外,首多有穿,穿之外大多有晕。汉末魏晋以后,穿晕逐渐消失。
   
    曲阜现存汉碑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制

    碑额:碑为竖石,上端即碑首,称为额。多刻碑的标题,即碑头的题字,书体篆文居多。如《孔君墓碑》,额题“孔君之墓”,篆书,阴刻;《孔宙碑》,额题“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篆书,阴刻;《孔彪碑》,额题“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篆书,阴刻;《孔煲碑》,额题“汉故豫州从事孔君之碑”,篆书,阴刻;《孔羡碑》,额题“鲁孔子庙之碑”,篆书,阴刻。
   
    碑穿:汉碑碑首有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以前下棺,系牲旧碑,加刻碑文,穿孔仍存;另一种为新造碑,沿袭古制,仍凿穿孔,但此时穿孔已无实际用处。至于穿的位置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或偏左或偏右。一般而言,即在碑额标题之下,于书写碑文无碍为本。如:《孔谦碑》、《孔宙碑》、《孔彪碑》、《孔褒碑》等。汉碑也有无穿孔的,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可见,碑穿至汉末已基本消失。
   
    碑阳:即碑的正面,刻有正文。一般而言,碑文刻在碑阳,倘碑文较长的话,或刊刻在碑侧,甚至刻在碑阴内,如《史晨碑》,碑阳为《史晨前碑》,碑文17行,每行36字,为史晨请祀孔子的奏本;碑阴为《史晨后碑》,碑文14行,每行36字,记述祭孔盛况及修治遗迹等。《金石志》称为“史晨前碑”,“史晨后碑”,实为一碑。
   
    碑阴:碑的反面称碑阴,古人往往于碑阴刻文字,一般刻有碑的题名,或建碑募捐者的姓名。如《孔宙碑》,碑阴刻有门生,故吏等姓名和籍贯。又如《史晨碑》、《孔彪碑》,刻立碑者的官职、籍贯和姓名。也有因碑文在碑阳容纳不下而接续刊入碑阴的,也有碑阴不刊刻的。
   
    碑侧:碑的左右两个侧面称碑侧,大多以刻题名,大多碑侧也只字不刊。有的因碑的正文过长,碑阳、碑阴两面容纳不下,也可刻在碑侧,如《礼器碑》。此碑四面刻字,均为隶书阴刻,碑阳16行,每行32字,记述了韩敕修孔庙和制作礼器等活动,其他三面均刻立碑人姓名及资助钱数。
   
    碑座:因刻得像龟形,故名龟趺。它是传说中的动物,像龟,名叫“赑屃“,是龙的儿子,力气大,能负重,所以古人用它的形象来作为碑座,据曲阜汉代的藏碑观察,汉代碑座尚无花纹,石多为横长方形底座。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