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孔庙管理

土默特文庙
来源:北方新报 | 2011-06-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9082

土默特文庙大成殿和乌兰夫塑像

   

    内蒙古土默特文庙位于呼和浩特旧城南文庙街的路北,在土默特学校内,现仅存大成殿。原土默特文庙虽不金碧辉煌,也很有气派:文庙街路南,是称做“万仞宫墙”的照壁。北面是庙的正门,东西筑有围墙。庙中空地有一人工开挖的小水池,池上架一座南北向的小石桥,为“泮桥”,民间俗称为“状元桥”。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东斋”、“西斋”两座小亭。文庙的正门在泮桥之北,分左、中、右三个门,中门称“泮宫”,穿过泮宫,就到达了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前方的东西两面各有三间大的配殿,分别称做“东庑”和“西庑”。大成殿的后面还有一座后殿,叫“崇圣祠”。这些便是土默特文庙最初的建筑布局。

 

    土默特文庙的由来

   

    满族入关建立大清帝国前,土默特部首领俄木布因“废爵事件”被贬,成为闲散王公,仅仅留有少量的草地和属民供养其生活,不再管理旗务。土默特成为内属旗,旗务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都统管理。到康熙末年,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已经经营土默特达20余载,颇得民心,于是有人张罗左右两翼土默特和一些商贾以及走西口过来的移民为丹津捐款捐物,动工兴建歌颂丹津功德的生祠。生祠动工后,丹津不敢居功,便上奏朝廷,请求仿内地文庙例,修建土默特文庙,兴办土默特官学,获准后,便将兴建中的生祠按照文庙改建并装修。土默特文庙于雍正二年(1724年)完工,官学于1726年创办。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在文庙建成10年之际,清廷派兵部尚书通智为钦差大臣,来整顿土默特旗务。来到土默特的第一年,这位钦差大臣对这个边外小城(当时的土默特只是现在呼和浩特旧城核心区)竟然有文庙和官学颇为感动,于是他在雍正十三年夏(1735年)为文庙和官学立了一座碑,碑文一是记载丹津的家世,二是记载文庙及官学的由来。雍正十三年秋,通智又为文庙和官学立了另一座碑,一是说他奏请皇帝,拨国库官银并利用部分民间捐款,对文庙和官学作了修整,具体项目为:1.对文庙不符合规制者作了移改;2.增建了几间学房(教室);3.修建了一围箭道,使善学者学习满蒙文,堪射者练习马步弓箭艺。二是说他奏请皇帝,准予土默特旗务衙署设7名缺额,由土默特官学学子充任九品官衔的比奇格齐(相当于见习秘书),以开进身之阶。今天看来,这是民族教育特殊政策的先河。

 

    土默特文庙的历史作用与命运

 

    在北元“中兴之主”达延汗再度统一之后,土默特作为蒙古6个万户之一,开始驻牧土默川。特别是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统领土默特部后,该主颇有忽必烈遗风,敢于敞开胸怀收罗天下英才;他的一生敢于改变蒙古人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引进内地的农业以丰富土默特人生活中的粮食和蔬菜;特别是与明朝达成“通关互市”协议,极大地促进了长城内外的经济文化发展;他在晚年起造了土默特的中心城市——归绥,并在土默川上开始了大板升建造的历史,也就开始了蒙古人大板升私塾的民族教育历史。


    在广泛的大板升私塾的基础上,可以说,在中心城市归绥兴建土默特文庙并创办土默特官学,既是历史上贤能官员们的杰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当土默特官学学子有了进身之阶,一步步成为土默川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后,与王爷世袭制相比,土默川开始了文武兼备官员治理社会的历史。比如民国时期满太任土默特旗总管时,曾自降一半份禄,将省下的钱用于支持土默特教育;荣祥任土默特旗总管,被誉为“塞北文豪”,他一生骄人的文化遗产是主持编修了《绥远通志稿》,晚年还是内蒙古文史馆馆长。


    仰望历史,阿勒坦汗使土默川进入了稳定和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史。这也是那些失去了生存环境而走西口的人们为什么大量来到土默川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丹津又使土默川步入了具有正规教育的历史。

 

    乾隆二十九年(1774年)和道光四年(1824年)土默特文庙曾进行重修。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土默特文庙新设汉官学。这同当时官方和民间使用汉文汉语日趋广泛密切相关。汉官学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蒙、汉、满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土默特官学改名为启运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当时“学生五十名,课程为经学、国文、算学、格致、国画、修身、地舆、体操、科学。教习管理以中学堂(指归绥中学堂)人员兼任”。中国同盟会会员、土默特蒙古族云亨、经权、安祥等曾在这里传播过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被誉为“塞北文豪”的荣祥(民国时曾任土默特总管,解放后任呼市副市长、内蒙古文史馆馆长),此期间曾在这里就学。


    民国成立后,土默特副都统改为土默特总管。民国三年(1914年),土默特高等小学堂改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俗称“南高”,是当时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的最高学府。乌兰夫、奎壁、多松年、李裕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在“南高”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先后改名为土默特小学、文庙街小学。1968年停办,1978年复校,改为10年制,沿用土默特学校名称,1982年改为12年制学校至今。

 

    历经近三百年沧桑,土默特文庙的建筑物正殿(大成殿)幸存下来,位于今土默特学校校园南部。因建有文庙而得名的文庙街,其街名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