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各地书院

嵩阳书院
来源:尼山圣源书院 | 2011-04-1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1697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605年(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


    简介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 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少林寺建筑群三处(塔林、初祖庵、常住院),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和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嵩阳书院环境幽美,为读书胜地。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颖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


    书院历史久远,唐弘道元年( 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周时(951年-960年),改为太乙书院。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更名嵩阳书院,历经金、元、明、清四代未改。与湖南省的岳麓书院、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鼎盛时期的清康熙年间,学院扩建至113,2000平方米,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人数达200余名。院中藏书极为丰富。比较重要的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


    宋代大儒 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学,宏扬儒家思想。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嵩阳书院的讲堂和道统祠之间还有个泮池,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据说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滨,绕池是为纪念先师孔子,表示要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观兴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还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二将军周径十五米,高约三十米,树干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贯通,人可直立而过。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生机盎然。

 

    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系唐玄宗天宝三年(77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内容主要是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唐代大书法家徐浩书写。八分隶书,字迹工整,刚柔适度,书法遒雅。碑顶有裴。回篆刻额文,额文两侧浮雕双龙、麒麟。碑帽顶端为宝珠,两只卷尾狮保护,云气图案自然流畅。碑座四周,分别有石龛,雕武士图,动作各异,握蛇、执蟾、提鱼斗武十分生动。反映了唐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该碑不但文图之雕工精美,唐碑而且石质细腻,在露天之下,历经1200多年风雨侵蚀,碑面仍平滑如新,由于碑文是奸臣李林甫所撰,明代监察御史蒋机留诗曰“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以议其当权时的奸诈。


    1936年9月,蒋介石赴洛阳做50寿辰之先,来到嵩山游览,随行的有商震、张静愚、钱大钧等人。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群山环绕,环境幽静,唯近处山野水源缺乏,当即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仍完好。
 

    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历史背景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24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 “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


    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


    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3月9日,嵩山历史建筑群是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院内景观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经历代重修,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1644年-1911年)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此外,嵩阳书院内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时,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

 

    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

 

    随从官员觉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聚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

 

    汉武帝固执巳见,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随从官员一时无语。

 

    汉武帝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

 

    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

 

    为此,登封县内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更为生动地阐明了这事:“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石刻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唐碑

 

    在嵩阳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为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主要景观


    嵩山碑王——大唐碑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744年)刻立,嵩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稀世珍宝——汉封将军柏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 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书院建筑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正门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