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沈河区计划用两年时间,将皇城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董雪峰表示,皇城改造的规划已形成了文件,按照计划是在2年内完成,预计在2019年完成申报。沈阳城市建设将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民生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城建全面创新五个方面任务。这其中就包括启动文庙和魁星楼的复建工程。
沈阳的文庙当时有九位清朝皇帝题写匾额,每年两次祭孔活动,盛况空前。而魁星楼作为供奉魁星的圣地,是过去的秀才们每年赶考之前,势必拜奉的所在。
文庙旁曾有沈阳“最早的大学”
资料记载,沈阳文庙建于1629年,坐落于旧奉天城的东南隅,建筑布局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初建时,文庙规模尚小,只有圣殿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一座,祭祀礼器也只有银爵27只。建于1905年的沈阳“朝阳一小”就在文庙旧址附近,1949年更名为沈河区文庙小学,1954年,文庙被拆除,平整成朝阳街小学操场,学宫也改为住宅。文庙旁边有东北最负盛名的萃升书院,也曾是沈阳“最早的大学”。
根据詹洪阁提供的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出版的《沈阳旅游指南》中详细地介绍了沈阳的“文庙”:“省城之文庙(孔子庙)位于大南城门里,清天聪三年(1629年),首建圣殿、三楹戟门、棂星门,至康熙五年(1666年),学宫增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筑造东西两庙,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明伦堂及东西斋房竣工,而大门仪门及东西两角门、学署六间相继建设,至道光时代于圣庙西南隅萃升书院之南侧增设孝子节妇二祠,并于春秋两季执行祭孔之举……”
沈阳文庙开创东北先河,对孔子称谓不断变化
1629年时,清皇太极“建庙盛京(沈阳),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沈阳文庙的建立,开创了东北地区孔庙建设的先河。据《兖州志》记载,清顺治世祖元年(1644年)就遣官祭告阙里,世祖皇就位第二年(1645年),对孔子加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于是,清顺治的时期所有孔庙的孔子牌位均由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以后的“圣先师孔子”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定文庙谥号。此后,各地孔庙,统称文庙,即“文宣先师庙”。顺治六年(1649年),封孔子第六十六代孙为衍圣公。
康熙元年(1662年),即当朝伊始,视太学行释孔奠礼。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王朝又省去“大成”、“文宣”四字,为“至圣先师孔子”。经后全国各地孔庙的孔子牌位均沿用此制。
沈阳魁星楼历史探寻
沈阳魁星楼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清代曾三次重修该建筑,使其楼阁殿堂规模宏伟壮观。魁星楼作为供奉魁星的圣地,王尔烈等曾来此祭拜。当时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主要是为了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的造型为右手握笔,左手捧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一只大鳌的头部,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楼位于沈阳古城外的东南角,大东区万泉河的北岸。当时,整个寺庙占地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在其东南侧有高约20余米的魁星楼,为三层歇山式。此寺和楼阁在上世纪50年代尚存,后来被拆除,寺庙现已经不复存在。
当年的魁星楼看起来都是黑色的砖,大概有3层那么高,在最顶层,供奉着魁星,相传,民间有“魁星点状元”的说法。
责任编辑: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