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八百年黎川孔庙的前世今生
来源:本网综合 | 2017-01-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1480

 

黎川,远在三国太平二年(257年),就曾从南城析出,设置“东兴”和“永城”两县,其中“永城”县治所在地就在离现在孔庙约一公里的田东湾一带。历经322年,至隋开皇九年(588),才撤销这两县建制并入南城,时过34年,又于唐武德五年至七年(622-624)再度从南城析出分置两县,在此350多年间,作为县治所在地应该建有孔庙的。另外,孔庙大成殿东侧庭院内古井旁立有“聪明泉”石碑,是北宋王安石(1021-1086)题写的。

 

始建于南宋,毁于文革

 

现在的黎川孔庙(亦称文庙),坐落于黎川二小(原黎川一中)校园西区,占地面积约2300余平方米。黎川孔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至今已有869年,据史料载,孔庙建成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5),经历30余次修建。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新城重修圣庙碑记”载,曾任南明史部尚书涂国鼎的后裔,为孔庙增设了“两庑与名宦贤二祠”,形成现在孔庙的规模。

 

 

据旧县志记载,从绍兴十三年到清同治九年间(1143-1870),已历三十余次修建。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新城重修圣庙碑记”载,曾任南明吏部尚书的涂国鼎后裔,为孔庙增设了“两庑与名宦、乡贤二祠”,形成现在孔庙的规模。 到民国期间,整个孔庙的主附建筑大致为:大成殿及前两侧廊屋,名宦祠、忠义祠、乡贤祠、土地祠、察圣祠、

 

明伦堂、尊经阁、试院等。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部分建筑即将倾塌。孔庙前首红色围墙,墙内大成门前台阶以及中间大型整石雕凿的盘龙云海图案完好无损。石阶前沿院墙挖砌的半月形水池(旧称“泮水”),常年碧水澄清。围墙外东侧高高耸立的巨大三门石碑坊,牌坊中门上端“万代文枢”镌石横额以及柱梁尚较完好。围墙正中的“万仞宫墙”镌石字匾和院墙两侧大门顶端横额分别镌刻的“道贯古今(东)”“德配天地(西)”题字及院门东侧竖嵌的“一切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依然屹立。

 

上世纪四十年代,黎川创立初级中学(黎川一中前身),校舍无着落,暂借黎川郭家祠堂开课,翌年(1942年)将孔庙房舍稍作修整和简易改建,定为校址。1946年冬,民主人士武惕予任校长,向县政当局强烈要求,县当局拨款将大成殿进行较大规模维修,恢复原貌,殿内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石碑,屋顶及檐下悬嵌的“大成殿”竖额及“日丽中天”横匾装饰一新,并于殿前两根立柱上镌刻蒋中正(介石)的题联:“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生命之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随后,孔庙除大成门、旧名宦祠、忠义祠、大成殿及两侧廊房,经多次维修继续作校舍,其他附属建筑,因经费不足或其他原因,或被侵吞,或被毁弃。

 

文革期间,一场文化的大灾难,孔庙前的石碑坊被砸碎,当年王安石题写的“聪明泉”石碑不知去向,“一切官员到此下马”石碑被砸,原围墙正中的“万仞宫墙”字匾被砸碎,石阶前半月形水池(旧称泮水),碧水化为污流。整个孔庙除大成殿免遭摧毁外,其余文物一概被毁。文革过后,大成殿两侧游廊均被拦开做了教师临时宿舍,神圣的孔庙面目全非……

 

黎川试院与民国粮仓

 

黎川孔庙(大成殿) 左侧西围墙北端,尚遗存有黎川试院半堵前门墙,被封堵的园拱大门上方,可见石刻门额黎川试院。石门额上方剩余约1米高厚重砖墙上,用老砖砌成挑檐、上盖有缸瓦压顶。一墙之隔即为日峰镇杨家巷民居,试院门墙成为隔壁民居院子替代围墙。

 

 

黎川试院创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时县籍大学生吴英倡首独自捐银二千二百两,又全县各界募捐白银二千八百两,择孔庙西侧空地兴建。试院入门东区为大厅堂,厅堂后面建有供监试人员歇息办公房室三间,又置厨房二间,另余房一间,试场正厅有木板壁隔开的单座小房室(生员考试座号)七百多间。试院外建有围墙,面积约3000平米。试院创建之前,生员考试,只能在县衙门办案公堂即县暑大厅进行,临时杂乱摆座、桌椅位置非固定、搬动安置耗时费力、且考试相互影响、难以实施考场规则。竣工后第二年,(1800年),恰逢本县科举开考,应试生员在新落成的试院考试,鱼贯而入、对号入座、秩序井然、收效甚佳。

     

曾有文章记载:民国初年,(实为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刚筹建的黎川县初级中学设在孔庙,此时黎川试院仅留下门墙,大门及上端门额、厅堂及房室全部烧毁倒塌,房舍废墟,夷为平地,被学校整修为操场球场。

 

明清时期、全县田赋征收及漕粮解运事宜,均由县丞或主簿掌管、户房具体办理粮食储存用粮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府修建的县仓(由县衙管理)和都仓(由各都管理)。另一类是由宗族或豪绅独资、合股修建的义仓。民国时期公粮储存均用旧仓或将祠堂庙宁改建成简易仓库。

 

民国初年,粮政仍袭清制,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国民政府设立田粮科,后改为田赋(粮)管理处,由县长亲兼处职。人民政权更迭后,19497月、黎川县人民政府设立粮食局,首任局长张忠民(南下干部)。配合工商科、财政科,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同年冬,中国粮食公司抚州分公司在黎川设立采购组,专事粮食购销工作,并通过经济手段,参与粮食市场管理。

 

建国前夕,谢鸿才(抚州地区科技情报所原所长、书记,离休),潘柏荣(1955年任县粮食局副局长,1959年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离休前任县林业局长),周友仁(1953年任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离休),武一平(黎川县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县资深民俗专家、县委退休)。四人同为黎川县初级中学同窗,均黎川籍,现仍身康体健。1949518日黎川解放,学生纷纷参军参干,征粮支战、稳定粮市为首项重任。谢鸿才即参加县粮食局工作。1950年担任县直属仓库主任(首任)。

 

    据谢鸿才老人回忆,19497月,接收县国民政府田粮管理处仓库时,称为接收伪县仓,该仓库位于孔庙西墙外黎川试院旧址(遗存门墙背后),系一较高大型仓房,另附建有若干办公用房间,为县国民政府田粮管理处并第一办事处公务场所。建国后,县直属仓库干部及仓库主任就在此办公。上世纪90年代该局兴建干部宿舍又拆除了一部分,剩余的残墙柱梁屋架,直至本世纪初粮食局改制,财富广场开发才拆除殆尽,只剩门墙遗存。县仓(黎川试院旧址)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 孔庙重拾新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孔庙得到初步修复,大成殿做了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为黎川一中师生的幽胜之地。

 

上世纪末,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孔子为中国教育建立的不朽功绩,黎川一中再一次重修孔庙,将大成门、大成殿及两侧廊房进行原貌修复,工程从199910月到20008月竣工。

 

 

新修复的孔庙,主建筑大成殿游廊原围建的小阁房全部拆除。整个大成殿屋顶翘脊,雕梁画栋;五十根高大石柱巍然挺立。游廊显得开阔气派。整座建筑古色古香,扁额楹联,文韵浓郁;雅室幽庭,重显当年古朴风韵。建筑群环抱的中央砌石大天井,南北东西各有条石路,四方的

 

台阶连通各方房舍前长廊,天井中桂花树高耸荫郁,一到金秋,香飘四溢,为黎川一中校园增色不少。大成殿东侧院内,古井依旧,井旁新竖立起仿王安古手迹的“聪明泉”石碑,依原设置,增添几份书卷气息。“聪明泉”石碑的南面,耸立三座石碑,一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立“新城重修圣庙原碑记”;一是本次修庙碑记;还有一座是明万历年间重修文庙碑记。

 

 

新修复的孔庙,主建筑大成殿游廊原围建的小阁房全部拆除。整个大成殿屋顶翘脊,雕梁画栋;五十根高大石柱历经八百多年风雨,巍然挺立。游廊显得开阔气派。整座建筑古色古香,匾额文楹,文韵浓郁;雅室幽庭,重显当年古朴风韵。建筑群怀抱的中央砌石大天井,东西南北各有条石路,四方的台阶连通各长廊;天井中桂花树大柏木高耸浓郁,一到金秋,桂花香飘四溢,为校园增添无穷景致。大成殿东侧院内,古井依旧,井旁新竖立起仿王安石手迹的“聪明泉”石碑,依原设置,增添几分书卷气息。“聪明泉”石碑的南面,耸立三座石碑:一是明万历年间重修文庙碑记,还有一座是本次修庙碑记。大成殿后两侧,“黎川试院”院门依旧矗立,字迹遒劲、清晰,昭告人们,这里曾是历代学子圆梦的圣地。2006年元月,孔庙定为抚州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黎川一中秉承孔子自省、自修、真诚思想,确立“儒学初知”为校本教育,在大成殿及两侧廊房挂上孔子画像及孔孟教书育人语录,使整个孔庙显示庄严,更具文气氛围。20096月,黎川一中为使孔庙更趋完善,在大成殿前平台上安置上一尊二米多高的花岗石灰岩孔子石雕像。

 

 

20109月,黎川一中整体搬迁至新城区。黎川二小搬入一中旧址,孔庙继续成为二小的图书馆。孔子的精神依然得到弘扬。如今的孔庙,已成为黎川读书人心中的一方圣土,更是县人及外地游客瞻沐前圣,激励后彦的难得的胜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文化传经,正在发扬光大,世代传承。孔子典范的道德品行和公正道义、尊重人格的至高境界正在影响世界。

 

相关链接  >> >>  黎川县的孔氏家庙

 

 

 

 

 

 

 

 

 

 

 

资料来源:黎川发布 临川文化网 风雅黎川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