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柳州文庙 > 保护利用

重建文庙建设者:砖瓦亦寄情 齐力铸精品
来源:柳州日报 | 2011-04-2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570


    地不算大,有德则灵。占地98亩多的柳州文庙,以惠民为本的思想、精美绝伦的设计、精益求精的建设,获得众口赞誉,从创意、设计到建设,处处蕴含着有容乃大的儒家思想。在柳州人民感受到莫大的文化福利之时,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几百名建设者的巨大付出,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柳州文庙落成暨祭孔大典结束之后,刘传亮,这位重建文庙工程的现场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挤在比肩接踵的人群中,认认真真地到孔子塑像前虔诚祭拜。

 

    “掐指推算,整个施工时间半年多。这半年多,正是柳州的酷暑季节。工期紧、要求高、责任大,真不容易。稍有疏忽,便会拖了工程进度留下遗憾。”刘传亮一边回忆一边感慨。

 

    但刘传亮欣慰地说,文庙落成庆典首日,万人争涌而至,便是对建设者们半年多来的辛劳最大的奖赏。文庙的建成不但能够丰富柳州的文化内涵、提升柳州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能教导柳州的学子做一个懂仁义道德、传承中华优良品质的人。能参与其中很值得。

 

    来自福建的李细双,是柳州文庙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者之一。记者在祭孔大典之前问他,祭孔大典结束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和其他的建设者讲法如出一辙:“睡一觉。能安心地睡一觉是最大的享受。”但在柳州文庙落成暨祭孔大典的当天,已经很疲倦的李细双并没有去睡觉,他在人群中,细细地听着市民对文庙建设的评价。他说,做过很多工程,这个工程很辛苦,但最值得。这是流芳百世的项目,一定要做好,不能辜负柳州人民的期待,不能被后代人指责。

 

    李细双对柳州文庙工程可说是倾注了感情,他捐赠了一株银杏树,种植在大成殿右侧。“我要把心留下,把根留住。能为柳州这项文化工程付出汗水和心血,感觉累但很幸福。”

 

    福建惠安女张萍珍和她的伙伴们也很开心。长达1200多米的汉白玉栏杆,像文庙里的一根玉带,很漂亮,少不了她们小心翼翼肩挑手扛的功劳。记者想跟他们聊一会,他们却都很害羞,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就像是整个工程里的一铲土一块砖,不足不奇。

 

    王春初与廖东秀夫妇带着儿子一家三口为柳州文庙建设挥汗出力。王春初说,看到柳州市民兴致勃勃,很踏实地走在自己铺就的青瓦上,还真有一种成就感。

 

    何新光是地道的柳州仔,在文庙建设工地负责开合力叉车。他说,不是吹牛,做完文庙,自己绝对可以来这里做导游志愿者,因为建设期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讲出来的话,可以让游客在饱览文庙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另外的一种美丽。

 

    太多的故事当然不能都通过有限的版面表述出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当你面对这样美轮美奂的地标性的文化工程,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你就可以感受得到这是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精彩作品。

 

    对此,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常务副校长郑燕康评价说,柳州文庙的顺利落成,离不开柳州全市人民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建设者们超常的奉献。原来自己曾认为在南方多雨、多台风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后来到了工地,看到冒雨争抢施工进度的场面,他完全震撼了,也佩服了,柳州的建设者们确实了不起。什么是柳州精神,这就是柳州精神,什么是柳州速度,柳州文庙的非凡建 设,就是柳州速度的一座里程碑。

 

责任编辑:歡歡 刘真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