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孤峰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处山西万荣县的孤峰山,也称孤山,就应兑了这一古训名言。
孤山委实称不上高大,当然就更非崚嶒险峻之岳了。但孤山却不仅有名气,而且也有灵气,自古就是皇廷贵胄和黎民百姓的向往之地与朝拜之所。在晋南、豫西和关中一带,早就流传着“华山高,华山高,华山达到孤山腰”的民谚。这也就是说,作为五岳之一的华山,其实只有孤山的一半高。
何以如此呢?一是孤山的麓塬广、基座大,峰值虽然小于华山,但其绝对高度却许在华山之上。另一是孤山山体形成的年代远远早于华山。在远古时期,当太行山、中条山、华山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孤山却早已高高地矗立在万荣台地上了。显然,与孤山相比,华山尚有一个逐渐“长”高的过程。其实,这也正是华山巉岩壁立、峥嵘峻拔,而孤山却峰顶浑圆、山势伏迤的历史与地质原因。一般说来,山体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伏缓,形成的时间越晚就越陡峻。从年龄上说,孤山显然是其周围诸山的老祖宗了,这不仅使它根脉弥久、文蕴深厚、世相盛隆,而且也赋予了它诸多仙气、灵气和瑞气,直使“孤峰触天,社稷泰安;孤峰砥地,乾坤祥瑞。”在孤峰山的史迹与文脉中,究竟该隐藏着多少奥秘啊!
晋南、关中和豫西山水相衔、田陌连亘,共处于黄河中游的富庶之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由于晋南有运城盐池,有西河“脽上”,又有孤山台地,所以先民们的许多社交活动与元初政事,也便自然而然地都集中在这里了。太荒时期,中国北方多水而少山。就连号称“华北屋脊”的五台山,那时也只是几个泡在水中的小岛而已。迄至五帝时期,虽然山长了许多,水退了不少,但也还是到处都水汪汪的。有一种说法,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连年水患、居无定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孤山台地也就自然会成为兴邦祀圣、立国安民的首选之地了。因为它既是高高隆起的台地,不怕水淹,又临近盐池和“脽上”,极具生存之利与生活之便。孤山及其方圆百数里的庞大麓塬基座,便由此而演绎出一幕幕与中华民族繁衍息息攸关的历史活剧。像建构于孤山顶上的老姆洞、金顶庙、桃花洞、法云寺、旱泉塔、风伯雨师庙等,就都是这些往事的托体与历史的脉动。在松柏蓊郁、荆蔓繁逦、清风送爽、野花弥香的孤峰山上,几乎每一峰回路转,都有轶史;每一石兀罅陷,皆负秘笈。能令人深思,引人遐想。
面对这曾是我们祖先击石取火、首试稼穑、聚族而居的圣山,面对这女娲炼石补天、黄帝大战蚩尤、五帝构筑都邑的麓塬,面对这曾为晋文公敕政、汉武帝祀祖、光武帝纾难、唐太宗驭兵等历史盛事皆提供过护佑与支持的万荣台地,我们不啻是欣悦,更是敬畏。
传说雨师和神农氏的女儿同住于昆仑山,伏羲和女娲滚磨成亲也是在昆仑山,而这昆仑山其实就是孤峰山。因为大西北的昆仑山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得名的。但万荣的孤峰山却是早在史前就已有了这昆仑的称谓及相关轶事与遗迹的。孤山麓塬在古时候屡为安邦定国之基,称其山体为泰岳,势在必当。因为“泰”有平安昌盛的意蕴,而岳则是指高大的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唐朝开国未久,李世民便仍沿袭旧制,在孤峰山北麓修建了三座泰山庙,以志此地为其驭兵建功之幸。再如对绵山和清明寒食祭祀肇始地的误植,也是这样。公元前七世纪,因介子推不愿接受因功封赏而携母避居绵山,从而导致晋文公火烧绵山,并由此而引发了寒食节的滥觞。介子推火殉之处,便是与孤山共生一脉的一个小土岭,后来易名为介山。当时,晋国的国都在今曲沃、侯马一带,此处离孤山不足百里,而地处晋中的绵山却不仅离曲沃远达三四百里之遥,而且那里当时尚为狄占区,早已不是晋国的国土了,介子推怎么可能携老母远避狄区?晋文公又怎么可能到他人之国去放火烧山呢?至于“介休”一名的来历,那就更与介子推风马牛不相及了,原本是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历代方舆地名都是这样书写的。
孤山虽然只是一座并不特别高大的山,但却因亘远的历史根脉和深蕴的文化内涵,使它在承接大自然奇异造化的同时,也更天然地形成了对华夏文明的汇聚。特别是近些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孤山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使孤山成为人们亲近自然、认识历史、感悟文化、颐养精神的好去处。在嶙峋的山石间和繁茂的丛莽中,人们可以远离尘嚣,尽享天然;在硕果盈枝的树下和野花铺地的草坡,人们又可以品味生活的甘甜。孤山的四季,景色各有不同;孤山的视野,乾坤各殊异象。登临山顶,极目远望,人们则会完全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顿生“浮云脚下踩,仰首问青天”的圣洁之心与崇高之感。
攀岩披绿访文瑞,曲径通幽寻芳林,高庐宏庑谒圣祖,硕果繁花享静谧。如今的孤峰山,不仅是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渊肇、精神的圣殿,而且也日甚一日地成为人们踏青赏景、休闲娱乐的佳地花园。(转自201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cas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