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太康文庙 > 传奇历史

太康文庙:见证儒学的兴衰
来源:太康网-周口晚报 | 2010-06-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475

  

太康文庙外景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一条不大的街道,拐进一个狭小的胡同,在胡同的旁边,一扇大铁门挡住了行人的脚步,透过大门的缝隙,依稀可以看到门内巍峨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大殿……这里就是太康文庙:一个面积只有2400平方米,仅存大成殿和拜殿两个大殿的简朴院落。

 

    太康文庙位于太康县城黉学街的文庙所在地,高高的围墙把太康文庙和周边的居民区隔离开来。走进太康文庙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称为“拜殿”的建筑,由众多巨大的木柱支撑,屋檐高挑,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美轮美奂,浮雕生动异常,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拜殿的大门是枣红色的,附近居民坐在大门外的石阶上纳凉,大殿内虔诚的香客把这里当成了“佛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来这里烧香,而后再到后面大成殿前烧香,基于一种朴素的认识,他们把孔子和神佛一起敬奉。

 

    绕过拜殿,经过一道小铁门,就来到了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这里是孔子享殿。太康文庙之所以能够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的大成殿是重要的得分因素。大成殿设孔子像,像前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古代秀才入学须先到大成殿拜谒孔子牌位,再至明伦堂向学官行拜师礼。

 

    “现在只有拜殿和大成殿两个建筑了!”在太康文庙内的香炉前,义务守护文庙已经有6个年头的江友良老人无不惋惜地说。以前,文庙内各种设施齐全,占地有80多亩,现在,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存在,曾经属于太康文庙的地方,现在很多已经变成了居民区。

  

    华丽的前世


    文庙,作为封建王朝笼络人心的专门机构,是由国家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建筑模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各地文庙,有地域性差异和时代性差异,但建筑构成及祭祀活动都依循一套共同的原则。建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一般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又称戟门)、东西廊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的大部分建筑在今天已经成为历史的尘烟,如今只能从当地一些年长者的口中听到一些口耳相传的关于太康文庙辉煌时期的琐碎记忆。

  

    那么太康县文庙的历史以及原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太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根据《太康县志》指出,作为地方官办学校,太康文庙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在文化和建筑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太康文庙,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毁于兵燹,清顺治五年 (1648年)重建。康熙六年(1667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两次重修,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曾维修,1986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康文庙原有泮池、棂星门 、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棂星门内有“崇德”、“育才”牌坊两座,大成殿两侧各有廊房15间,整个建筑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因年久失修,又屡遭兵火,建筑物多已废弃,现仅存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 

   
    “庙”、“学”合一

  

    文庙,在封建社会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祀孔子和官办学校,每逢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要举行祭孔大典,参加人员要提前斋戒两天。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这天要斋戒,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要到大成殿上香。

  

    每逢祭日,各地方首脑和绅士、学校师生聚集在大成殿前,依次面北而立,地方首脑为主祭官。殿内设香案,祭祀人员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拜礼,唱祭祀歌,司仪恭读祝文,读毕捧至院内西南角燎炉焚化……

  

    祭祀程序十分复杂,33个步骤不能有任何差错。祭孔乐器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这些乐器在祭孔的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6部分礼节中演奏乐章,6个乐章都有词有曲。

  

    据史料记载,在祭祀孔子时,太康文庙作为当时的一个县级文庙,对祭器就十分讲究:香案1张,烛架1副,烛台50对,铜香炉1副、重160斤,供桌21张,帛盒2副,锡爵13副,漆边豆150个。从这个记录看,排场确实不小。

  

    在祭祀孔子的同时,作为官办学校,每个到文庙求学的人,都要先在棂星门祭拜,然后经过文庙前那半月形的池塘,它叫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的标志。秀才开学第一天,由各州、府、县官率领绕泮池一圈,叫游泮。秀才入学也叫入泮。泮池上会架设一小桥,只有获取功名者方可过此桥,得功名常称青云得路,有些地方又称那座小桥为状元桥。

 

    太康县学开设的具体课程无非是儒家经典,教育学子如何懂得“三纲五常”,这一点在明代的《太康县志》中就有记载,当时的太康文庙教材有:《通志略》119本,《御制为善阴骘书》1部,《孝顺事实》1部,《五伦书》10本,《仁孝皇后劝善书》10本,《性理大全》28本,《周易大全》12本,《书经大全》14本,《诗经》10本,《礼记大全》17本。

 

    见证儒学的兴衰

   

    站在太康文庙的院落里,眼前的大成殿虽已历经百年风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仍然熠熠生辉,端坐其中的孔子塑像,如往常一样注视着来此焚香膜拜的虔诚香客,如今这里已经没有往日里乡绅名流顶礼膜拜、学子们书声琅琅的辉煌景象,可仍然让人产生一中不能忘怀的情感。

  

    1905年9月2日,清光绪帝“立停科举”,历经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在文庙中求学的秀才,扔下四书五经,走出文庙,开始接受西方事物。于是,作为地方官学的太康文庙,最初被改成小学,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县党校,“文化大革命”后期改成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再改为县文化馆,1974年太康县道情剧团入驻。其间发生的一切都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儒学的变迁。

 

    作为古代众多地方“文庙”之一的太康文庙,自然有着“华丽”的出身,为封建王朝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而现如今,虽已历经朝代更迭、风雨侵蚀,却依然偏安太康县城一隅,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曾经辉煌,同时,又见证着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兴衰。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