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湖外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获30万修缮启动资金,盼民资积极参与
百年蓬沙书院亟待修缮
建筑规模列澄海明清七书院之首,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历经风雨老化破损……
在龙湖区外砂镇有一座124年历史的蓬沙书院,在当地被称为“文祠”,曾经是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几经移易他用,经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现在一部分建筑已经出现老化现象。近日,记者从龙湖区外砂镇政府了解到,蓬沙书院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镇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极力“抢救”这一文保单位,希望通过修缮,让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能继续传承下去。
建筑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之首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所相连成一体,当地俗称“文祠”,据了解,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兴顺民变后,潮州总兵方曜到外砂“办清乡”时,倡导并委托外砂秀才陈大义任筹建董事长,历经18年才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屋即花巷排屋,为蓬沙书院。后包为二房夹一厅格局,为方公讲院。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宽33米,建积2706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即冠山、景韩、尊育、敦化、凤山、绿波、蓬沙)之最。
蓬沙书院坐东向西,石门楼为三山门,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极为张扬。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后包偏门“方公讲院”等榜书,均出自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探花、翰林院编修、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笔力遒劲,古朴端庄,十分珍贵。大门口摆放着一对威武石狮,石门肚为整体浮雕石刻,内容为功名才子寿和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书院极具历史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建筑艺术借鉴价值。
据介绍,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外砂王厝人王兴顺响应彩塘吴忠恕、官塘陈亚十、潮阳陈娘康等人,在外砂发动民变,先后占领青屿、东炮台,攻打澄海城、鸥汀寨。历时一年多最终被官兵平定。同治九年(1870年)潮州总兵方曜奉两广总督瑞麟命,在潮汕各地“办清乡”,清剿乡村40余个,外砂在清剿之列,时有谢山昆岗等多人受到处置。
身在行伍的方曜懂得“治乱需用重典”,更懂得“民以教化为本”,他在外砂各乡筹资,倡建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委派华埠乡秀才陈大义为筹建“两院”董事长,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才告落成。由于建筑时间长,且不惜工本,两院建筑特别是蓬沙书院的建筑工艺都是上乘之作。
据当地文化研究者介绍,外砂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对于研究清末“清乡”历史,以及潮汕书院史和建筑艺术,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希望社会民资参与文物修缮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外砂“文祠” 作为兴学育民的场所,一直延至民国时期。大革命时期,两院曾作为农会会所。1938年9月,外砂青抗会成立,会址设在蓬沙书院里面。1946年抗战胜利后,外砂陈惠潮等绅士利用蓬沙书院创办蓬沙初级中学,掀起科教育民兴国热潮,1949年解放前夕,该校部分进步青年学生上凤凰山参加革命。
解放后,两院成为外砂区(公社、乡、镇)人民政府的治所,直到1987年政府新建办公楼后搬出,两院改作镇文化中心至今。
近年来,因为年代久远“文祠”部分出现老化,虽然曾进行局部抢救性维修养护,但是出现老化严重的文祠仍然亟待修缮。据外砂镇镇委书记李广松介绍,目前已经形成文祠的修缮方案,市文化局、龙湖区文化局等部门也多次调研,并从“文化惠民”工程中划出30万为启动资金,同时还需要发动社会民力民资参与,对百年文祠进行全面修缮。据了解,修缮后的文祠将作为文化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