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书院 玉龙雪山
下关玉龙书院是大理古城四大书院之一(即:大理“西云书院”、凤仪“凤鸣书院”、银桥“桂香书院”、下关“玉龙书院”)。
下关玉龙书院最早的前身是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理府太和县学宫。明嘉靖年间同知汪应昂重新建设,取名龙关书院。据《大理县志》“明沙定洲之乱,据为清真寺”,乱平,仍复书院建制。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起义,再度将书院改为清真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云南巡抚岑毓英驻兵于此,复改为玉龙书院。清光绪二年(1876年)《玉龙书院告示碑》中记述:“壬申年冬,宫保岑公驻节下关,案准逆回中寺改作书院,上寺改作武庙”。
下关玉龙书院坐落在下关中丞街上段西排,坐西向东,占地10亩多。为殿衙式建筑,由临街大门至大殿共有七级阶地,逐级升高。一级阶地为大门前空地,南、北两面是八字形照壁。二级阶地有品字形架斗重檐出角结构的大门,南、北两侧屋脊前后各出两角,中间多层架斗高出两间屋脊,出四角均用四龙抱柱立撑。架斗木雕精湛,彩画尤佳,屋脊瓦和屋脊上的飞禽走兽均是琉璃制品,美丽壮观。大门上下各悬挂“玉龙书院”直、横匾。进大门上三级阶地为下操场,上四级阶地为上操场。再上五级阶地为五开间的二大门两层楼房,上悬挂“玉龙书院”直匾和“明体达用”横匾。进二大门即大天井,南边有厅房三间和花园,书有“陶情怡性”的照壁分隔花园和厕所;北边有两层楼房三间。从天井上到六级阶地,立有大理石牌坊一座,中间石匾刻有“人文蔚起”四字,南边刻“鱼跃”、北边刻“鸢飞”各两字。两边大理石栏杆围至大殿台前,左右各有一个花坛和一株古柏树;北面有水池,南面有园门通往南厅房花园和厕所。再上到七级阶地,建有五开间有回廊的大殿“讲堂”,大殿中门上悬挂“礼堂”直匾和“正谊明道”横匾。殿外立有石碑两块,大殿南、北有太平门与校园相通。
清朝进士、邑人马恩溥非常喜欢玉龙书院的环境:“院在苍山斜阳峰麓,地势宽敞,远瞩四五里,人烟村落,灿若列星。昆明池(洱海)环其东,春秋佳日,风物清嘉……”他还写道:“居此亦是平生清福”。
然而,历史上的玉龙书院饱经沧桑,现已荡然无存,着实令人感叹和惋惜。
追溯历史,从明朝洪武学宫开始至今,玉龙书院在长达600多年的岁月中,虽历经战乱兴衰,但更显人杰地灵,桃李满天下,从这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社会精英,为国家、为大理的发展功成名就。例如:明朝嘉靖年间进士赵汝濂(雪屏),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回乡建有下关文庙和挖色孔庙,以传承中华文化。他的故里中丞街上段原有“大中丞”牌坊,是皇帝敕建的,褒扬他为官清正,故“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纪念他的意义。清代进士马恩溥,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御侍翰林太子太傅,他出省任职之前曾在玉龙书院任教7年。清末岁贡生、书法家王联元(学曾),在玉龙书院任教多年,大理名胜景点多有他的诗词楹联作品,曾被赵藩、周钟岳赞誉为“山山有好鸟,处处有能人”。还有参与孙中山革命的先躯马骧(幼伯),民国时期“一门两中将”的张子贞、张公达父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行者共产党员刘达、杨炳勋等,不胜枚举。
真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玉龙书院为大理市龙尾古城历史文化夯实了基础,谱写出灿烂的篇章,它的丰碑将永垂史册!
责任编辑: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