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昆明文庙 > 特色当地

昆明本土学人谈理想之文庙
来源:春城晚报 | 2010-12-0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916

    作为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中国各地的文庙数不胜数,在百度百科中,就收录了35个文庙的条目。在旧时代,文庙内设学宫,是儒生学习的地方,所以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文人学者们的精神领地。


    在云南,当数建水、昆明、墨江、凤庆的文庙最著名。而昆明文庙,是云南第一座文庙,它由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所建,就连地皮都是赛典赤花钱买的,落成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庙有屋53间,大成殿位于正中,孔子圣像朝南端坐。东西两庑原有孟子等四贤和子路等十哲相伴,大殿对称两厢有孔子七十二弟子和历代名儒。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内外完美,当时为云南最大的学宫。可惜毁于元末战火。明初,黔宁王沐英又重建昆明文庙,惜乎再度毁于明末农民战争……亘古以来,在文化学人的心目中,文庙,始终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虽然历经磨难,却始终生生不息。儒家文化的道统源流,也绝不会被这样那样的“大潮”冲刷涤尽。那么昆明文庙,究竟留给了本土学人怎样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们理想中的文庙之精神内核,又该是怎样的?

 

    同题问卷A:

 

    你记忆中的昆明文庙是什么样子?

 

    于坚(著名诗人):昆明民间文化最丰富,最好玩的地方。另一个地方是翠湖及其周边。唱歌的、赏鸟、唱戏的、图书馆、玩古董的……样样有,但孔子至尊,领导一切。那是中国式的教堂,好玩,但人生之道也在潜移默化。我记得有段时间,仇炳堂先生天天晚上在文庙讲评书。听我母亲说,以前每周一次还要赶庙会,那就更好玩了。昆明现在越来越难玩了。除了购物中心、还有什么?恐怕一个城市的不能只是上班、购物、看电视、打麻将吧?是的,剧院博物馆昆明也有,但那些地方不好玩,是去接受教育,不是玩的地方。且好内容往往大喜功,看得累,门票又贵,与市民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昆明今天稀缺文庙这样的平民文化中心、日常的、过日子的、好玩的、养神、养心的文化中心。

 

    杨福泉(著名学者、云南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读书时,多次到位于昆明武城路附近的文庙散步,那时这里已经成为某些单位的办公地点,但一些老建筑和古老的树木都还在,记得常见到有本地老百姓在里面闲聊谈天、散步。那时的文庙尽管已经破败,但周围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文庙与老街巷的建筑群和文化氛围相对还比较协调。那时文庙周围的武成路和长春路的房屋风貌、街道等还是很有昆明地方特点的。

 

    庄晓东(著名传媒学者、云大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昆明文庙是昆明市区较有名的“大众舞埸”。九十年代后,昆明文庙成了昆明地区群众娱乐的重要埸所。进入21世纪,文化办公、棋牌、歌厅等“大杂烩”充斥其内。近年来,昆明文庙的定位不伦不类,其文化属性完全被市场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取代。我认为这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具体投射和反映。

 

    胡廷武(著名作家、原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到昆明求学,利用星期天寻访昆明旧迹,到过文庙。依稀记得森森古柏和树木间有亭榭廊庑、小桥池水,这些建筑的廊柱和门框上挂着楹联或对联。路是用砖头或瓦碴铺的,时有灰绿色的苔迹。人很少,鸟很多,鸟儿在阳光中浅飞、呜啭。那是一个全民爱护公物的年代,那也是一个不推崇传统文化的年代,那些年的文庙,像一个维护得很好的、清静的公园。


    上世纪80年代,文庙作过一些修缮,昆明市群众艺术馆在里面有一栋办公楼,我的朋友马宝康、袁佑学和徐刚在里面上班。他们先是办一张内部发行的报纸,后又和春城晚报联办文学讲习班,培养文学青年;前一件事情,是他们邀我参加,后一件事情则是我的工作,我因此得以经常出入文庙。除了文学讲习班之外,里面好像还有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的班,很热闹。印象中,那时的文庙是一个群众文化基地,尽管这种文化与古文庙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已经不是一回事。一天下午,我到马宝康家吃饭,饭后坐在他家门外的空地上喝茶。我们的周围尽是大树,其中有几株柏树,头顶上是这些大树的绿荫。绿荫也笼罩着整个的文庙。晚风送来阵阵草木的气味。在没有上课的时候,文庙也还是一个宜人的所在。

 

    马宝康(作家):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文庙就是个好玩的地方,不同文化层次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进到这个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场,娱乐、体育、展览、棋牌、评书、哈哈镜、各种小吃,其实这时候的文庙已经不像读书人朝圣的庙堂,而是早就平民化、市井化了。在我父亲那一辈人的记忆里,文庙曾经清幽过,亭台楼阁虽然古旧却肃穆雅致,最有特点的是庙里的古树,如森林一般的古柏树浓荫覆盖,树冠上站满了白色的露鸶,就像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三十多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单位就在文庙里,这时候的文庙已成了一个破烂的大杂院,大成殿、崇圣殿、桂香阁、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虽然破败但仍然还在,遗憾的是后来重修文庙,并未能“修旧如旧”,而是一古脑拆掉,文庙从此不再,只剩下一些不伦不类的赝品。

 

    马益华(记者):记忆中的文庙就是电子游戏机,学海中的睡莲,还有密密麻麻的绿色植物。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爷爷家就在文庙街,年幼的我和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们在文庙的电子游戏室玩街机、坐碰碰车。 

  
    那时候文庙每天早上都有很多老人在唱戏、锻炼身体。那时候觉得文庙很大,八角亭特别空阔,孩子们经常在八角亭看学海里的金鱼。最开心的就是玩出来在文庙大门左手边吃一碗炸酱米线,或者在街对面文庙街口吃调糕藕粉。

 

    黄自廉(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我家住在景星街,离文庙很近,星期天或放学以后,我常到文庙去玩。文庙是我童年流连忘返的乐园。


    二十世纪50年代的昆明文庙充满了浓郁的,具有昆明色彩的生活、市井和文化的味道。在文庙里我第一次看到我在省出土的青铜器、美术和许多珍稀动物的展览,给我增添了许多文化知识和兴趣。当时的文庙虽然大规模的孔庙建筑群已然荡然无存,却有桂香楼、魅星楼,第一剧场,二剧场及无数展馆,加上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郁,是昆明老百姓爱去常去的地方。到文庙看滇戏,听评书,到文庙东巷看斗蟋蟀,是最开心的了,偶尔我也会买一两只蟋蟀拿回家去养着玩……


    1960年我考入昆明市艺术学校,校址就在文庙,文庙的一个大殿就是我们的学生宿舍,“天字台”、“厢房”、“操场”是我们喊嗓、练功、学戏的地方,古柏参天,白鹭相伴,傍晚到泮边看看娃娃鱼,一天的苦和累烟消雾散,在这里没有功利,没有浮躁,只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我与文庙就是有缘,1962年我又被分配到文庙里的昆明市花灯剧团,1965年我的处女作《战友》就是在文庙第一剧场上演的,2000年我创作的大型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排练于文庙,走红于大江南北,文庙给我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同题问卷B:

 

    你理想中的文庙应该怎样?其精神内核应该是什么?

 

    胡廷武:我理想中的文庙应该是一个象征儒家文化的建筑群。这个文庙里应该有大成殿、泮池、棂星门,以及相应的殿阁亭榭。大成殿里应该有一尊孔子的铜像供人们瞻仰,我们也应该在里面见到孟子,见到以颜回为代表的、孔子的一些著名的学生;历代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比如董仲舒、程颢、程颐和编注《四书》的朱熹,以及王阳明等等,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得到介绍。这些建筑物的里外,应该有一些对联,这些对联不仅寓意深远、诗意盎然,而且书法也堪称精妙。文庙应该有尽可能大的占地面积,里面遍布树木,像一座城中森林,其中有上百年的柏树和高耸蓊郁的杉树。里面也应该种植着花草,尤其应该有象征高洁品质的花桩和兰花盆景。文庙里面还应该有许多鸟儿,这些鸟儿要能感到安全,从而可以自由地飞翔和歌唱。里面的道路应该用青砖或瓦碴来铺,我认为这样的道路,可以使人们走路的节奏慢下来,并且宜于产生怀古之幽思。在古代,人们路过文庙门前时,会自觉地下马步行,现在无须乎这样了,但我以为人们不应该把轿车开到文庙里面去。

 

    于坚:既是昆明传统文化的教堂意义上的最高庙堂,又是昆明最好玩最有人气的文化中心。

 

    庄晓东:应该是比较“纯粹的”——应该是“无污染、原生态、积淀厚、受尊重”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圣地”。其精神内核应有较高的定位和品位,具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精英贵族血统和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不可言说的庄严性、高贵性与震撼力。一句话,昆明文庙是昆明文化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神圣殿堂。

 

    黄自廉:文庙是儒学圣地,是城市文脉,是昆明文人学者的精神领地。我想,文庙应该是庄严的,神圣的祭孔和推广教化儒家文化的殿堂,又是人们感受文化,提升品质,淘冶情操的一片净土。

 

    马宝康:观光过山东曲阜的孔庙,再看云南建水的文庙,再回头看昆明的文庙,要是再说这个“庙”是云南第一文庙,就有些打肿脸充胖子的意思了。当然说它曾经是“第一”是指它的历史,而从规模、建筑、古迹等方面来说,现在它除了地皮还算是文庙其他的都不是。那么好的地理位置,那么悠久的历史,这是个地标性的历史文化名胜。现在昆明文庙应该真正按它的原貌恢复重建,大成殿、崇圣殿、桂香楼、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一个都会成“残疾”,这当然需要相关部门有大气魄大眼光大手笔。否则,“规划”一万次仍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任的心来搞重建,若打着“重建文庙”的招牌来挂羊头卖狗肉趁机搞房地产开发,那就是历史罪人,也将留下千古骂名,既对不起祖宗更无颜面对子孙。


    杨福泉:说到我理想中的文庙应该是什么样子。首先谈建筑,我觉得从把修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能参照的昆明文庙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样本来修复或重建。昆明的文庙是全省修建最早的,建于1276年。它的建筑在几个朝代肯定有过变迁。我们应该根据文献史料和民间口述资料来恢复昆明文庙的原貌,尽量突出昆明文庙原有的建筑格局特别是地方特点,而不要像有些地方恢复古建筑的做法,多模仿外地千遍一律的标准建筑风格而忽略了地方特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的剑川沙溪寺登街的修旧如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文庙与其他宗教寺庙不同。因此,我理想中的文庙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与当代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仿古的建筑,或一个仅仅是展演一些古代儒家礼仪、展示一些儒学典籍等的所在。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