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名家风采

安作璋:弘扬国学需慎重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1144

□:其实,也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比如现在有一些学者就建议高校应开设国学课。对于高校开设国学课一事,您赞同吗?

 

■:国学的用处,就是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

 

关于开设国学课,本人认为应当认真考虑,认真对待。我不反对设立国学课,但必须设计好,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仔细研究,认真设计。在2007年,我在答《大众日报》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到了我们在传播国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要分清楚国学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时,精华之中有糟粕,糟粕之中也有精华。这里有一个原则,还是我们以前常提的那句话: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二,要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应用国学,不是复古,而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复古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搞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割断历史,这种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三,要正确处理“求真”和“致用”的关系。 “求真”就是追求科学性,亦即坚持实事求是。例如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要实事求是,坚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此即是史德,就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致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学以致用也是历史学的优良传统。求真和致用二者是一致的,那种为研究历史而言就历史,甚至远离现实政治,或者为了迎合某一时期的政治要求,而不惜夸大、歪曲历史,甚至弄虚作假,伪造历史事实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但起不到位现实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反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要正确处理中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西化。在文化问题上,既要“拿来”,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送去”,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今人所要建设的新文化,既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近百年以来的革命文化,还要包括那些优秀的西方文化。

 

□:按照您的观点,只有坚持上面这几点,方可以设置国学课,方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普及与应用。

 

■ :除此以外,研究国学,传播国学,还有一个正确处理、提高和普及的问题:
即要争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要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普及工作。将国学研究成果从学术殿堂延伸到社会,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这叫做提高和普及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国学的最大社会效用。

 

□:这几年,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战。开发建设名人故里,被理性评论者视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今天,人们不论从是怎样的活动,往往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这从根本上来看是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唯利是图是相当一批人的心态。开发名人故里,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于提高今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是有益的。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您曾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论及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您认为齐鲁文化在今天的华夏文明中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不是与他昔日的官方文化地位有关?

 

■:齐鲁文化不单纯是官方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其中,齐鲁文化又以儒家文化为主。谈论国学,齐鲁文化应是重中之重。

 

□:在您心中,儒家文化占据怎样的位置?您如何评价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我们不论何时都不能丢弃这个根,否则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要保持住几千年来所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有三大支柱,分别为儒、释、道。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儒家基本上已经把佛、道家两家有益成分吸收进来了。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把道家的一些成分吸收进了儒家,由此形成了玄学。唐宋时期,“援佛入儒”,把佛教的一些成分也吸收进了儒家,形成了理学。

 

因此探讨中华传统文化,重点应是儒家文化。今天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我们认为,二者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儒家文化不仅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而且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契合之处。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都与马克思主义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和兼容性。因此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能实现其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避免儒家文化走向穷途末路,而且能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而马克思主义由于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来,从而更具有中国特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走向。


    安作璋,当代知名历史学家。1927年生于山东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地方志学学顾问。被日本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主要著作有《秦汉官制史稿》、《秦汉官吏法研究》、《学史集》以及秦汉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并主编《中国史简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多卷本《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等。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