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名家风采

释仁炟:儒家与佛家是相通的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8445

□:有人说,人的道德是由环境决定的。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肯定显得很不文明,所以人们就会避免随地吐痰。而若走到无人之处,走到一个原本很脏乱差的地方,人们或许便会随意吐痰。对于这种环境决定道德的观点,您怎么看?

 

■:我去香港,去深圳,那边环境非常美,在那里大家都不忍心随地吐痰,因为地面很干净。一切生灵都有贪欲的一面。佛教认为,自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是善恶兼有。修行,就是消灭恶的,保留善的。具体而言,就是一切恶,未生的令不生,已生的令消灭;一切善,未生的令升起,已生的令生长。这是佛教的理念。

 

□:据说,在有的寺庙中,有的师父还要求信众学习儒家文化。对于这种做法,您怎么理解?

 

■: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没有矛盾的,更没有斗争。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儒家也是佛法。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做人的准则是仁义礼智信;而从佛家的角度来讲,居士五戒强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是相通的。不杀生,就是要仁爱;不偷盗,就是要讲义气;不邪淫,就是要讲礼,尊重别人的家庭;不妄语,就是讲究信誉;不饮酒,就是保持清醒,保护身体,这是智慧的体现。儒家的行为规范与佛家的戒律,都是相通的。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家文化相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化的佛教。今天的我们,如果离开了佛教的词汇,根本无法交流的。佛教已经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了。

 

□:您也提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戒律都是一致的,这一点我也有所感悟。比如,关于修学法门,儒家讲“学思行”,佛家讲“闻思修”;儒家认为“人人皆为尧舜”,佛家认为“人人皆具佛性”;儒家贤德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佛祖则说“明心见性”;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佛家则强调“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凡此等等。下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哪种学说对其影响更大?

 

■:应该说儒家影响要更大一些。道教创立的时间要比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晚,道教应当是借鉴了佛教的一些因素。

 

□:在处理不同文明形态的问题上,我们祖先早已为我们提供了态度,那便是内外兼收、三教融合、和而不同。在拜访法师之前,我也拜读过关于您的一些资料。可以说,您在出家之前,乃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生物科学家。最后一个想请教您的问题就是,您认为佛教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怎样的关系?

 

■:佛教本身就是大智慧的教育,佛教最崇尚的就是觉,当然也崇尚科学。我举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要求弟子不能喝生水,佛讲生水中有八万四千个小虫,喝了生水会生病。现在我们有了显微镜,知道生水中有大量细菌。

 

科学需要经过反复实验、反复验证。自然科学本身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进化的过程,还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佛讲二十八层天,现在美国通过各种望远镜,如γ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发现了宇宙上的星云是一片一片的,比如说银河系像一个盘子一样。这与佛所说的是相吻合的。

 

□:仁炟法师之前是食品工程师,是解决人类的身体问题的,皈依佛门之后,任务就变为了解决人类精神信仰问题。您认为之前的工作,对于您目前的修行有意义吗?

 

■:应当说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大家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之前所学所用的知识,现在在建设寺院、在修行中都用到了。所以,解决物质问题与解决精神问题,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释仁炟,1942年生,知名高僧,现为山东淄博正觉寺监院。原名侯占元,曾为河北承德露露集团总工程师,食品专家。1992年在北京法源寺能行大和尚座下皈依佛门。1997年入编《世界名人录》和《世界华人精英大典》。2005年朝拜五台山,2011年始朝拜九华山,其朝山行为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关注与好评。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