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名家风采

彭富春:新的中国智慧是“天人共生”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8366

□:今天,文化建设作为国家软实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对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您认为当坚持怎样的方向、秉持怎样的思路?

 

■:政府和社会认识到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一方面是源于对于欧美世界的理解。他们不仅有经济等很好的硬实力,而且有文化等很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源于对于中国当代现实的意识。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了,但我们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其实,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且更是建国和立国的根本。任何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依赖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都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的不同朝代里,儒道佛都分别成为了其时代的精神支柱。同样,西方传统的基督教和近代的人权思想成为了其国家的根本。我们很难想像没有传统的基督教精神和近代的人权思想,会有如此发达的现代的欧美国家。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靠政府,另一方面靠市场。政府主导了文化事业,市场推动了文化产业。我认为,对于社会结构转型的中国,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当然,中国目前尤其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建设。它具有经济、社会和精神等的综合意义。

 

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的主体肯定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是现代的,而不是复古的。一个保持了中国同一性同时又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是我期待的当代中国文化。

 

其一,中国性。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吸取资源。人们可以发现,目前除了儒学的复兴之外,佛教和道教也不断兴盛。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传统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并激活其中那些在当代社会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其二,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不仅是继承,而且是创新。这要求它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考虑当代中国人的存在境遇,在形式上也要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从您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理性而深刻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您认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怎样的品德?我在拜访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时候,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最大道德是独立思考,您赞同这个说法吗?

 

■:一个知识分子当然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知识”就是“知道”,也就是知道事物的真理。但是我们还要思考:这里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其实,知识分子的知识并非只是某种专业技术的知识,而是关于人和世界一般命运的知识。因此,知识分子并非某种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关注人和世界命运的人。这种人当然会思考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只要它和人、和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

 

基于上述的规定,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在根本上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他懂得区分真与假、是与非、对与错。特别是在真假混杂和真假难辩的时候,知识分子要勇敢地揭穿谎言,讲出真话,选择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一个知识分子不仅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他本身属于人类,并和他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之中。他所追求的真理不只是个人的真理,而也是人类的真理。他把这种真理奉献给人类,馈赠给人类。这就是一种无上的人类之爱。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崇尚智慧与爱。如儒家的圣人就是一个智者和仁者,道家的圣人也是大智和大仁,佛家的菩萨都是悲智双运。

 

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人类的热爱一直是激励我生命的根本动力。当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除了继承发扬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之外,还要拥有时代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有全球视野,二是要有批判意识。

 

第一,全球视野。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自然承接了中国思想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必然会面对西方思想的撞击。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因此,人们不要拘泥于中西一隅,而攻击对方。事实上,中西思想虽然是不同的,但也是可以融合互补的。正如人们既可以喝中国的茅台,也可以喝法国的红酒。在中西思想之间,人们怀有的非此即彼的态度是简单而愚蠢的。因此,我既反对极端的西化派,也反对极端的复古派。

 

第二,批判意识。现在的中国是转型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如此等等。中西交汇,古今相遇,一片多元格局。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新旧思想并存。可以说,当前中国的社会意识既有前现代的,也有现代的,还有后现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批判。所谓批判不是否定性地批评,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划分事物的边界。由此,让人们辨明是非,不误入歧途,而行走在正道。

 

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的。所谓独立即不媚俗,不盲从。但独立何以可能?这在于知识分子居于真理之中。同时,一个独立的人为何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这在于知识分子把真理告诉了他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知识分子的独行特立刚好就是对于真理和爱的追求。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