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本着“尊重历史、回归历史”的原则,聘请专家学者组建了夫子庙儒学文化研究会,对夫子庙学宫、孔庙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地位进行全面研究梳理。
夫子庙学宫一直是教育圣地
汉代时,就在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边建立学校。东晋时,丞相王导倡导“建明学校,阐扬六艺”,并于咸康三年(337年)在秦淮河南岸建太学。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陈执中在南京夫子庙现址始建孔庙和学宫,形成了目前孔庙学宫合二为一的规制。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叶梦得重建学府和孔庙,史称建康府学。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康府学改名为集庆路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集庆路学改为应天府学。清顺治七年(1650年),应天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县学,一直到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为止。
夫子庙学宫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载体
千百年来,夫子庙学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国之才和文人俊杰。在我国教育史上,南京学宫具有独特的地位。
夫子庙学宫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5个朝代,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在朝代变更中,曾分别扮演过国子学、府学、县学、书院(尊经书院)等不同的角色,明初升格为国子学,为全国最高学府。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教育,他在元末称吴王时,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下令改元代的集庆路学为大明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鉴于大明国子学的规模小,遂改址,在南京鸡笼山下扩建南京国子监,史称“南监”。
夫子庙学宫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本教课书
夫子庙学宫是培训经国之才、成就千万学子的摇篮,它印证了南京夫子庙“天下文枢”的历史地位。
千百年来,学子们在孔庙祭孔,到学宫培训,赴贡院赶考。这里,共走出了66名状元。在清代112名状元中有58名是从南京夫子庙考上的,占了一半以上。夫子庙学宫为中国古代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开先河之举已载入史册。
洪武四年(1371年),安排高丽国派遣金涛等4 人到国子学读书,开创了明代收录留学生的先河;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的监生历事制度,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王安石、邓廷桢等曾在夫子庙学宫受训过。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等亲自组织实施过孔庙学宫、尊经书院的复建工作。
责任编辑:歡歡 刘真权